教师的预设与生成技能在参与性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作者:佚名  |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12-02-12  点击数: 908次

 

教师的预设与生成技能在参与性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皮 星
摘 要:参与性教学能集中突出“学生为中心”这一新课改理念,研究如何有效实施参与性教学有其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高中生物参与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预设及课堂生成技能进行分析,阐明该技能的作用,构建起“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突出系统开放,强调互动影响”的最佳使用思路。
关键词:参与性教学;预设;生成 
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题。“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导地位,通过问题情景、组织讨论、启发点拨等方式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参与性教学由此而生,作为一种适应课改的教学方式有其现实意义。经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及反思,本文试图对高中生物参与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预设及课堂生成技能进行分析,阐明提升该技能的方法。
一、参与性教学的定义与学生参与形式的划分
“参与性教学”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 [1]
参与性教学就其“参与”度而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的参与形式粗略分为全局参与和部分参与。全局参与是指在某些教学章节的学习时,教师仅作为教学活动的观察者,整节课中大部分乃至全部时间均由学生支配,通过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等方式,互动、互助学习。此类参与性教学方式桂林一中生物教师江林曾有成功的示范课展示。部分参与则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预设或课堂随机迸发的问题,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的参与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激励。教师在此时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例如,在DNA复制的教学活动中,某学生对“半保留复制”这一原理如何发现、是否具有理论支持产生了兴趣,并在全班提出。教师立即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资料、同学讨论、交流假说、辨明真伪等过程,解决这一问题。在整节课中这个环节仅占十多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探索学习。
从现有教育考试制度、高中生物教学现实及学生本身素质来说,每节课都让学生全局参与显然不现实,也不符合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要求,全局参与仅是锦上添花,学生部分参与才是平衡三者的一个质点,也是实际操作中灵活可行的方式。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部分参与时会出现如下问题:什么时候让学生参与?如何使学生真正参与?参与解决的问题解答到何种程度?如何发展能力,提升技能?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理论水平、技能方法的提升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其中一项必备技能便是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能力。
二、预设与生成的界定及其关系和作用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相关教学行为结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2] “生成”相对于“预设”而言,是指教学过程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在生成教学观下,课堂教学过程错综复杂、灵活多变,体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3]
就参与性教学的特质而言,“生成”似乎更契合参与的要求,“预设”仿佛是传统机械化教学的余孽。一些教师由于片面理解二者的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造成重“生成”,轻“预设”,在参与性教学中使生成走向了极端,没有边际的发散,脱离教学目标的衍生,不加控制的学生讨论,没有结论只有过程。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是“不知老师在讲什么,虽然试图去听好,但还是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所以成绩不理想”。
那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预设和生成具有辩证关系。预设是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教学中既要反对教学过程规则化和刻板地运用精确的模式,也要防止极端夸大 “随机生成性”的价值。
参与性教学应是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结构系统。每节课都要有一定的教学三维(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教学预设就是对这三维目标的确定,有统领全课的作用;课堂生成则是在具体完成三维目标时所采取的灵活随机方式,处在从属地位,生成的作用在于最大程度使教学目标有效实施。
三、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技能的运用及举例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创设情景、提供知识材料、点明思维方向,这是教师的“启发引导”,而学生通过“读”(教科书、课外资料、大自然、社会、各种信息),通过积极的活动、主动的参与、开动思维器官,通过抽象概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知识能从理性应用于实践,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 。[4]
参与性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这两个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使学生经过感性→理性→实践→升华的过程完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预设与生成是为了营造情景完成这一过程而存在的。
教师对预设与生成技能的灵活运用依赖于对每节课的精心构思及课后反思得到的经验积累。以下是笔者在对该技能使用后总结的一些心得: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课型,预设教学三维目标,预设大体教学流程。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使整个预设有弹性,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
例如,在高二生物《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中,在宏观设计上将课型定为实验课,三维目标划分为:了解酶的特性(知识目标);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能力目标);体会科学发现的喜悦(情感目标)。预设知识目标通过教师直接传述,情感目标通过实验过程体会,而能力目标作为课堂重点。与传统教学备课不同的是:不对重点做刻板精细的计划,而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充分的“留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完成示范实验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组合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对酶特性的探究,通过“做中学”深刻理解酶的性质。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释放,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实验方式,自创了一些新的对照实验方法,而且主体意识被唤醒,使部分学生锦上添花的用实验完成了“酶活性与温度的曲线”,竟提前达到了高三的实验要求。这一预设的留白为学生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无尽的思维天地,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完成了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并发掘出新的教学资源。注重宏观设计,把握好预设的包容度和自由度,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性学习的程度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预设性设计应当是动态的。这种动态体现在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生成带来的变化,问题的开放性带来的变化,在静态的教学程序中增加动态元素,动态地调整静态的教学方案。
这里笔者将用一个反面的例证对上述观点进行阐明。
一次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示范课,教师备课时预设让学生大量参与的时机是做完课堂练习后,解题技巧的比较交流。而在实际授课中,对例题某一步骤的推导分析时,接连让几个同学解释原理,均未说清。教师为了教学进度流畅性,留足时间进行后面的习题参与性教学,便自己简单的把这一问题糊弄过去了。课后评课者有这样的评价:“从整节课来看,结构完整,高潮部分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解题方法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的确精彩,也有成效,达到预设目的。但是前面未解决学生的疑问,有违‘师者,解惑’的基本教育原则,是不可忽视的失误。”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现实教学中参与性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些矛盾。教学预设是为了可以进行课堂生成,能围绕主题更好的生成。而预设是在课前进行的,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教学目标,预设不免变得机械,虽然预设了“留白”,给课堂生成发挥的余地,但无论设想多么周到,那只是主观的臆断。课堂中的点滴变化,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使预设无法如预期般顺利完成。如果为了整节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牺牲临时出现的课堂生成机会,不免又产生了机械性教学的尴尬。这是烦扰很多“新”教师的问题。让我们对如何化解这些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着眼动态生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什么时候让学生参与?”简言之就是学生有求知兴趣时引导学生参与。不必刻意地预设,不要盲目地生成,发现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求时,便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灵活调整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行为,为解决学生的需求服务。这个需求可能是课前通过分析教材、学生得出的,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开放性带来的变化,在教学中随机出现的,千万不要放过这些学生求知欲兴起时的契机。
突出系统开放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又一有效途径。“如何使学生真正参与?”这需要预设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动态的选择,或讨论或模拟或实验。营造开放的系统,“随时而变”、“随机应变”、“与时观察”、“与时消息”、“与时俱进”。教师主导作用在这里体现出来,对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这个能力需要就是长期实践积累,胸中藏有各种参与性教学的手段,遇到可生成的机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选择。
强调互动影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更高要求。“参与解决的问题解答到何种程度?如何发展能力,提升技能?”教学中强调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在有教师引导的参与学习中,把控好问题解答的度,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要求,适当发散,高于教材,让学生“跳一、两跳就能摘到苹果”,既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又能让学生得到知识结论。
总之,参与性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技能的恰当使用利于参与性教学的课堂实施,是一种教师教学的有益手段。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准确理解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它,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突出系统开放,强调互动影响,灵活处理课堂上迸发的参与性契机,把握学生求知的脉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文国韬.参与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桂林:附中教研,2003年.
[2] 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74-78.
[3] 喻 平.教学中几对矛盾的对峙与融通[Z]
[4] 韦艳艳.新教师,您准备好了吗[Z]

  专题专栏

高中课改专栏
教师的预设与生成技能在参与性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作者:  作者:佚名  |   来源: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12-02-12 点击数: 908

 

教师的预设与生成技能在参与性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皮 星
摘 要:参与性教学能集中突出“学生为中心”这一新课改理念,研究如何有效实施参与性教学有其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高中生物参与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预设及课堂生成技能进行分析,阐明该技能的作用,构建起“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突出系统开放,强调互动影响”的最佳使用思路。
关键词:参与性教学;预设;生成 
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题。“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导地位,通过问题情景、组织讨论、启发点拨等方式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参与性教学由此而生,作为一种适应课改的教学方式有其现实意义。经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及反思,本文试图对高中生物参与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预设及课堂生成技能进行分析,阐明提升该技能的方法。
一、参与性教学的定义与学生参与形式的划分
“参与性教学”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 [1]
参与性教学就其“参与”度而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的参与形式粗略分为全局参与和部分参与。全局参与是指在某些教学章节的学习时,教师仅作为教学活动的观察者,整节课中大部分乃至全部时间均由学生支配,通过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等方式,互动、互助学习。此类参与性教学方式桂林一中生物教师江林曾有成功的示范课展示。部分参与则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预设或课堂随机迸发的问题,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的参与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激励。教师在此时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例如,在DNA复制的教学活动中,某学生对“半保留复制”这一原理如何发现、是否具有理论支持产生了兴趣,并在全班提出。教师立即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资料、同学讨论、交流假说、辨明真伪等过程,解决这一问题。在整节课中这个环节仅占十多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探索学习。
从现有教育考试制度、高中生物教学现实及学生本身素质来说,每节课都让学生全局参与显然不现实,也不符合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要求,全局参与仅是锦上添花,学生部分参与才是平衡三者的一个质点,也是实际操作中灵活可行的方式。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部分参与时会出现如下问题:什么时候让学生参与?如何使学生真正参与?参与解决的问题解答到何种程度?如何发展能力,提升技能?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理论水平、技能方法的提升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其中一项必备技能便是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能力。
二、预设与生成的界定及其关系和作用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相关教学行为结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2] “生成”相对于“预设”而言,是指教学过程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在生成教学观下,课堂教学过程错综复杂、灵活多变,体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3]
就参与性教学的特质而言,“生成”似乎更契合参与的要求,“预设”仿佛是传统机械化教学的余孽。一些教师由于片面理解二者的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造成重“生成”,轻“预设”,在参与性教学中使生成走向了极端,没有边际的发散,脱离教学目标的衍生,不加控制的学生讨论,没有结论只有过程。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是“不知老师在讲什么,虽然试图去听好,但还是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所以成绩不理想”。
那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预设和生成具有辩证关系。预设是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教学中既要反对教学过程规则化和刻板地运用精确的模式,也要防止极端夸大 “随机生成性”的价值。
参与性教学应是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结构系统。每节课都要有一定的教学三维(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教学预设就是对这三维目标的确定,有统领全课的作用;课堂生成则是在具体完成三维目标时所采取的灵活随机方式,处在从属地位,生成的作用在于最大程度使教学目标有效实施。
三、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技能的运用及举例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创设情景、提供知识材料、点明思维方向,这是教师的“启发引导”,而学生通过“读”(教科书、课外资料、大自然、社会、各种信息),通过积极的活动、主动的参与、开动思维器官,通过抽象概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知识能从理性应用于实践,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 。[4]
参与性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这两个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使学生经过感性→理性→实践→升华的过程完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预设与生成是为了营造情景完成这一过程而存在的。
教师对预设与生成技能的灵活运用依赖于对每节课的精心构思及课后反思得到的经验积累。以下是笔者在对该技能使用后总结的一些心得: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课型,预设教学三维目标,预设大体教学流程。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使整个预设有弹性,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
例如,在高二生物《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中,在宏观设计上将课型定为实验课,三维目标划分为:了解酶的特性(知识目标);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能力目标);体会科学发现的喜悦(情感目标)。预设知识目标通过教师直接传述,情感目标通过实验过程体会,而能力目标作为课堂重点。与传统教学备课不同的是:不对重点做刻板精细的计划,而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充分的“留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完成示范实验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组合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对酶特性的探究,通过“做中学”深刻理解酶的性质。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释放,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实验方式,自创了一些新的对照实验方法,而且主体意识被唤醒,使部分学生锦上添花的用实验完成了“酶活性与温度的曲线”,竟提前达到了高三的实验要求。这一预设的留白为学生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无尽的思维天地,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完成了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并发掘出新的教学资源。注重宏观设计,把握好预设的包容度和自由度,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性学习的程度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预设性设计应当是动态的。这种动态体现在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生成带来的变化,问题的开放性带来的变化,在静态的教学程序中增加动态元素,动态地调整静态的教学方案。
这里笔者将用一个反面的例证对上述观点进行阐明。
一次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示范课,教师备课时预设让学生大量参与的时机是做完课堂练习后,解题技巧的比较交流。而在实际授课中,对例题某一步骤的推导分析时,接连让几个同学解释原理,均未说清。教师为了教学进度流畅性,留足时间进行后面的习题参与性教学,便自己简单的把这一问题糊弄过去了。课后评课者有这样的评价:“从整节课来看,结构完整,高潮部分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解题方法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的确精彩,也有成效,达到预设目的。但是前面未解决学生的疑问,有违‘师者,解惑’的基本教育原则,是不可忽视的失误。”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现实教学中参与性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些矛盾。教学预设是为了可以进行课堂生成,能围绕主题更好的生成。而预设是在课前进行的,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教学目标,预设不免变得机械,虽然预设了“留白”,给课堂生成发挥的余地,但无论设想多么周到,那只是主观的臆断。课堂中的点滴变化,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使预设无法如预期般顺利完成。如果为了整节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牺牲临时出现的课堂生成机会,不免又产生了机械性教学的尴尬。这是烦扰很多“新”教师的问题。让我们对如何化解这些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着眼动态生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什么时候让学生参与?”简言之就是学生有求知兴趣时引导学生参与。不必刻意地预设,不要盲目地生成,发现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求时,便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灵活调整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行为,为解决学生的需求服务。这个需求可能是课前通过分析教材、学生得出的,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开放性带来的变化,在教学中随机出现的,千万不要放过这些学生求知欲兴起时的契机。
突出系统开放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又一有效途径。“如何使学生真正参与?”这需要预设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动态的选择,或讨论或模拟或实验。营造开放的系统,“随时而变”、“随机应变”、“与时观察”、“与时消息”、“与时俱进”。教师主导作用在这里体现出来,对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这个能力需要就是长期实践积累,胸中藏有各种参与性教学的手段,遇到可生成的机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选择。
强调互动影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更高要求。“参与解决的问题解答到何种程度?如何发展能力,提升技能?”教学中强调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在有教师引导的参与学习中,把控好问题解答的度,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要求,适当发散,高于教材,让学生“跳一、两跳就能摘到苹果”,既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又能让学生得到知识结论。
总之,参与性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技能的恰当使用利于参与性教学的课堂实施,是一种教师教学的有益手段。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准确理解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它,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突出系统开放,强调互动影响,灵活处理课堂上迸发的参与性契机,把握学生求知的脉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文国韬.参与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桂林:附中教研,2003年.
[2] 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74-78.
[3] 喻 平.教学中几对矛盾的对峙与融通[Z]
[4] 韦艳艳.新教师,您准备好了吗[Z]

地址:柳州市鱼峰区文苑路18号

邮编:545000

联系电话:0772-2456302 / 0772- 2456286

中国禁毒公众号

柳州二中微信号

  网站统计
  • 今日文章:0
  • 本月文章:21
  • 文章总数:3624
  • 点击总量:7803284
版权所有:柳州市第二中学 桂ICP备1701201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66号
技术支持:盈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