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简约之道
  作者:佚名  |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12-02-12  点击数: 834次

 

 语文课简约之道
覃俏姬
 
    经过几年的课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有了新风貌。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 的指责明显减少,但我们还是常常能看到语文课仓促收尾或严重拖堂,教学内容繁杂无章,教学结构散乱,教学活动有热度无深度,参考资料高高堆起频频拿出最后还有很多本空空如也,师生都十分辛苦,但却收效甚微。为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语文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语言还会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及能力的要求很高,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很有难度;二是整个社会对语文的重视不够,加上语文学习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学习语文很被动,更谈不上深入思考了;三是语文课对教师的要求其实也是很高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基本功的考核。归根结底,是教师对本学科的本质内涵的把握不够,对教学的有效控制不足。由此,我们开始了语文教学简约化的探索。
据《辞源》解释,“简约”的含义是“简易节俭”,其中“简易”指“简略而便易”,“节俭”指“节约俭省”。当今世界,源于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主义的简约主义正风靡全球,其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
基于以上资料,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简约”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简约的语文课,是指一定内容上课所需的教材、教具、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教材、教学设计、活动组织要求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以使语文教学达到简洁流畅、凝练深刻、优质高效的效果。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课本中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倾囊而授。另外,“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大的郭思乐教授有这样的比喻,教学就像是一只杯子,教是杯壁,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之,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子也说过,多则惑,少则得。所以作为教师尤其语文教师必须不断领悟“多”和“少”的辩证关系,学会取舍,认真地思考简约教学的问题。具体而言,简约的语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资料要精简。这里的教学资料主要指课本和包括课堂笔记在内的参考资料。
1.以课本为本。课本人人在用,但师生中“以课本为本”的远少于“以参考资料为本”的。许多教师习惯于粗略看一下文本,就看教学参考书,回头再依据教学参考书阅读文本,功夫下在了研读教学参考书上而非研读课本上;许多学生有“学课文没有用”的想法,讲课文时不积极参与,讲习题时才做笔记,大大浪费了资源和时间。其实,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133篇课文是专家精选的结晶,从阅读角度看,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积累起很多文学、文化甚至生活知识;从写作角度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素材和多种多样的写作范文。它本身就是一座藏品丰富的宝库,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地钻进书山题海呢?我们应做的是多多攫取,尽可能地物尽其用:两篇或几篇内容相似、相关或相反的课文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广西全州的盘秀山老师试过利用第三册课文材料训练对联写作,“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赞同和喜爱①”;笔者曾在暑假布置过“就下一册课文内容编一本杂志”的作业,结果看到很多学生们写的歌词、剧本、评论等,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写作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加工程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信息发达的时代,很多学生不缺广度缺深度,多引导他们使用课本,能使他们对所学的思考更深入,理解更全面。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就是一个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反复、深入的加工的过程,记忆自然更牢固。
2.以笔记为主要参考资料。为了课堂教学更省时高效,减轻学生双手的负担,教师应为学生记笔记提供便利:(1)鼓励他们用划线与其他符号相结合的笔记法;(2)提供一套完整和便于复习的笔记;(3)板书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4)必要时,指定记笔记的位置,防止过于零散以致复习时找不到
3.以其它参考资料为重要补充内容。市面上的参考资料非常多,但其实原创的东西不多,真正适合学生的更少,所以教师有必要深入“书山”“题海”,精拣出“山珍海宝”给学生,或者干脆给学生“量身定做”编写题目……总之,讲解最具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举一反三才是最省时省事的。
(二)教学目标要简明。把教材读深、读透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明确设定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到课型特点、考试要求、学生注意力等因素,教学目标以不超过三个为宜且有主次之分。相应的,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就凸显了,一节课中只要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即可。一教师在试教《登泰山记》时,曾设立了四个教学目标:1.通过“译文纠错”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自读能力,了解翻译常见误区;2.欣赏课文所描写的泰山冬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以激发学生对山河壮丽、文化对博大精深的祖国的自豪感及热爱之情;3.学习本文简洁形象的写景方法,锻炼、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4.通过学生自拟导游纲要和姚鼐的原文结构对比,了解泰山的人文内涵和桐城派的特点。结果一节课不停地赶着“完成目标”,重点不能突出,难点不够深入,目标2只见一个模糊的影子,目标4靠拖堂加“一言堂”勉强完成。后来改为以目标1和目标3为主,附带一个“通过讲解泰山的人文内涵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启发式教育备受推崇的同时带出了“满堂问答”的课堂——程序繁复,氛围嘈杂,在亦步亦趋的问答中,学生疲于应付,渐渐丧失了本应有的探索精神。其实,杜威早就清楚地谈过这个问题,“教学的艺术,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②。既然文章的整体与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教师完全可能通过深入钻研,抓住一些关乎全局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来展开教学,既避免了繁琐的提问简化教学环节,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上《鸿门宴》时,有教师一开始就问“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是否一场精心策划的宴会?”此问涉及宴前、宴中及宴后双方众多主要人物的表现,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尤其利于展开教学重点——对项羽这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整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看起来简洁流畅,重点突出。另外,许多气氛热烈的课堂讨论也有“节外生枝”之嫌,一节四十分钟的课,禁得住几次讨论?一个适合讨论的问题是否五分钟就能讨论清楚?热闹过后,学生的收获到底有多少?不适宜的课堂讨论徒然增加了教学环节,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一定要避免。
(四)教学训练要简要。夸美纽斯认为:“要做的事必须通过实践学习。” ③所以语文要多读、多背、多写,但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全面铺开这“三多”,有的文辞艰深比如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手把手带才能掌握,就要多读;有的文字浅易但情韵深长如《迢迢牵牛星》《再别康桥》就应该强调多背。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让学生为“感动中国”人物写颁奖辞比训练学生写墓志铭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且耗时更少;作业布置练习册全篇不一定比做精选的几题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多。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受欢迎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训练,但它目前存在“度”的问题。一位教师上《我的空中楼阁》时,设计了一个分组进行的别墅推销活动,结果课堂上几个组展开了比价格比服务的“激烈竞争”,完全没了语文味,正如杜威所言,“在自发的自我表现的名义下,允许学生任性的或不连贯的活动,对教育目的也是致命伤” ④。学生的兴趣点容易分散,活动设计在激趣的同时也要考虑操控的方式方法问题,总之,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目标,以简要为原则,堂上训练当练才练,课后作业该写才写。
(五)教辅工具要简便。
1.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不用则不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入,对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实化”的课件同时也扼杀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像力。如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看电视剧的相关片段,就难以通过想象品味曹雪芹没有描绘黛玉初入贾府的服饰之妙了。另外频繁的声光色刺激,还会使身处“读图时代” 已十分浮躁的学生更加难以静下心来品读文本,文以载道,但文之不解,何以明道?
2.教学用语要言简意赅,啰嗦令人生厌,口头禅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讲解明确,提问准确,评价恰切,总之,简练的课堂语言是最受欢迎的。
有意思的是,简约的语文课背后是教师的丰厚和繁杂。
教师是要有丰厚的学科素养和文化积淀。只有对教学大纲、整套教材体系烂熟于心,熟悉每个知识板块结构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到“以少量的规则和定义将全部教材呈放在学生面前。这些规则和定义是以最简洁、更明白的语言表达的,它们本身又足以引导到更丰富的学习”⑤。这样才能适度地安排每节课的内容和节奏,才能圆满地促成知识、思维的动态生成,才能从容地应对课堂上学生有意无意地“刁难”。没有对前沿动态的密切关注,不能形成开阔的学术视野,就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也就做不出有见地、有创造力的简约教学设计。语文教师还应是个“杂家”,历史、哲学自不必说,音乐、美术、地理、体育也要有较深入研究。不然《荷塘月色》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通感很难讲到位,《花未眠》、《石钟山记》只能大体讲清楚文意,一些关于体育运动的作文无法评价。
同时,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不依赖教学参考书,深入研读课文,以自己的原始阅读体验为授课依据来备课肯定要比照着教学参考书备课要难得多,时间也要花得更多;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说:“简洁是才天的姊妹。”我们既然不是天才,就只好认定“勤能补拙”了。上“文山”下“题海”,千淘万漉才能得到几个具代表性的题;为了寻找更简便的方法,一遍又一遍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为了教学这门“缺憾的艺术”煞费苦心地试图寻找“完美”的教案……个中艰辛可想而知,所以致力于简约语文课的教师还得有不怕苦的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从“简约”的视角审视语文,再次回归语文教学本身,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希望把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语文姓语”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同行自觉的选择。
 

   注释:

 

    参见盘秀山《利用课文材料训练对联写作》;《写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第47页。

 
②④【美】约翰·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第172页,第112页。
③⑤【捷】夸美纽斯著 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76页,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
[1]许卫兵《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第42-46页
[2]刘仁增《简单:语文教学的高境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精品网2009年8月12日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4]王鹏伟《语文教育呼唤简约主义》,《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8期,第20-23页
 

  专题专栏

高中课改专栏
语文课简约之道
作者:  作者:佚名  |   来源: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12-02-12 点击数: 834

 

 语文课简约之道
覃俏姬
 
    经过几年的课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有了新风貌。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 的指责明显减少,但我们还是常常能看到语文课仓促收尾或严重拖堂,教学内容繁杂无章,教学结构散乱,教学活动有热度无深度,参考资料高高堆起频频拿出最后还有很多本空空如也,师生都十分辛苦,但却收效甚微。为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语文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语言还会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及能力的要求很高,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很有难度;二是整个社会对语文的重视不够,加上语文学习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学习语文很被动,更谈不上深入思考了;三是语文课对教师的要求其实也是很高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基本功的考核。归根结底,是教师对本学科的本质内涵的把握不够,对教学的有效控制不足。由此,我们开始了语文教学简约化的探索。
据《辞源》解释,“简约”的含义是“简易节俭”,其中“简易”指“简略而便易”,“节俭”指“节约俭省”。当今世界,源于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主义的简约主义正风靡全球,其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
基于以上资料,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简约”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简约的语文课,是指一定内容上课所需的教材、教具、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教材、教学设计、活动组织要求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以使语文教学达到简洁流畅、凝练深刻、优质高效的效果。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课本中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倾囊而授。另外,“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大的郭思乐教授有这样的比喻,教学就像是一只杯子,教是杯壁,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之,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子也说过,多则惑,少则得。所以作为教师尤其语文教师必须不断领悟“多”和“少”的辩证关系,学会取舍,认真地思考简约教学的问题。具体而言,简约的语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资料要精简。这里的教学资料主要指课本和包括课堂笔记在内的参考资料。
1.以课本为本。课本人人在用,但师生中“以课本为本”的远少于“以参考资料为本”的。许多教师习惯于粗略看一下文本,就看教学参考书,回头再依据教学参考书阅读文本,功夫下在了研读教学参考书上而非研读课本上;许多学生有“学课文没有用”的想法,讲课文时不积极参与,讲习题时才做笔记,大大浪费了资源和时间。其实,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133篇课文是专家精选的结晶,从阅读角度看,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积累起很多文学、文化甚至生活知识;从写作角度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素材和多种多样的写作范文。它本身就是一座藏品丰富的宝库,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地钻进书山题海呢?我们应做的是多多攫取,尽可能地物尽其用:两篇或几篇内容相似、相关或相反的课文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广西全州的盘秀山老师试过利用第三册课文材料训练对联写作,“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赞同和喜爱①”;笔者曾在暑假布置过“就下一册课文内容编一本杂志”的作业,结果看到很多学生们写的歌词、剧本、评论等,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写作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加工程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信息发达的时代,很多学生不缺广度缺深度,多引导他们使用课本,能使他们对所学的思考更深入,理解更全面。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就是一个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反复、深入的加工的过程,记忆自然更牢固。
2.以笔记为主要参考资料。为了课堂教学更省时高效,减轻学生双手的负担,教师应为学生记笔记提供便利:(1)鼓励他们用划线与其他符号相结合的笔记法;(2)提供一套完整和便于复习的笔记;(3)板书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4)必要时,指定记笔记的位置,防止过于零散以致复习时找不到
3.以其它参考资料为重要补充内容。市面上的参考资料非常多,但其实原创的东西不多,真正适合学生的更少,所以教师有必要深入“书山”“题海”,精拣出“山珍海宝”给学生,或者干脆给学生“量身定做”编写题目……总之,讲解最具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举一反三才是最省时省事的。
(二)教学目标要简明。把教材读深、读透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明确设定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到课型特点、考试要求、学生注意力等因素,教学目标以不超过三个为宜且有主次之分。相应的,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就凸显了,一节课中只要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即可。一教师在试教《登泰山记》时,曾设立了四个教学目标:1.通过“译文纠错”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自读能力,了解翻译常见误区;2.欣赏课文所描写的泰山冬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以激发学生对山河壮丽、文化对博大精深的祖国的自豪感及热爱之情;3.学习本文简洁形象的写景方法,锻炼、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4.通过学生自拟导游纲要和姚鼐的原文结构对比,了解泰山的人文内涵和桐城派的特点。结果一节课不停地赶着“完成目标”,重点不能突出,难点不够深入,目标2只见一个模糊的影子,目标4靠拖堂加“一言堂”勉强完成。后来改为以目标1和目标3为主,附带一个“通过讲解泰山的人文内涵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启发式教育备受推崇的同时带出了“满堂问答”的课堂——程序繁复,氛围嘈杂,在亦步亦趋的问答中,学生疲于应付,渐渐丧失了本应有的探索精神。其实,杜威早就清楚地谈过这个问题,“教学的艺术,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②。既然文章的整体与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教师完全可能通过深入钻研,抓住一些关乎全局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来展开教学,既避免了繁琐的提问简化教学环节,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上《鸿门宴》时,有教师一开始就问“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是否一场精心策划的宴会?”此问涉及宴前、宴中及宴后双方众多主要人物的表现,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尤其利于展开教学重点——对项羽这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整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看起来简洁流畅,重点突出。另外,许多气氛热烈的课堂讨论也有“节外生枝”之嫌,一节四十分钟的课,禁得住几次讨论?一个适合讨论的问题是否五分钟就能讨论清楚?热闹过后,学生的收获到底有多少?不适宜的课堂讨论徒然增加了教学环节,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一定要避免。
(四)教学训练要简要。夸美纽斯认为:“要做的事必须通过实践学习。” ③所以语文要多读、多背、多写,但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全面铺开这“三多”,有的文辞艰深比如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手把手带才能掌握,就要多读;有的文字浅易但情韵深长如《迢迢牵牛星》《再别康桥》就应该强调多背。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让学生为“感动中国”人物写颁奖辞比训练学生写墓志铭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且耗时更少;作业布置练习册全篇不一定比做精选的几题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多。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受欢迎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训练,但它目前存在“度”的问题。一位教师上《我的空中楼阁》时,设计了一个分组进行的别墅推销活动,结果课堂上几个组展开了比价格比服务的“激烈竞争”,完全没了语文味,正如杜威所言,“在自发的自我表现的名义下,允许学生任性的或不连贯的活动,对教育目的也是致命伤” ④。学生的兴趣点容易分散,活动设计在激趣的同时也要考虑操控的方式方法问题,总之,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目标,以简要为原则,堂上训练当练才练,课后作业该写才写。
(五)教辅工具要简便。
1.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不用则不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入,对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实化”的课件同时也扼杀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像力。如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看电视剧的相关片段,就难以通过想象品味曹雪芹没有描绘黛玉初入贾府的服饰之妙了。另外频繁的声光色刺激,还会使身处“读图时代” 已十分浮躁的学生更加难以静下心来品读文本,文以载道,但文之不解,何以明道?
2.教学用语要言简意赅,啰嗦令人生厌,口头禅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讲解明确,提问准确,评价恰切,总之,简练的课堂语言是最受欢迎的。
有意思的是,简约的语文课背后是教师的丰厚和繁杂。
教师是要有丰厚的学科素养和文化积淀。只有对教学大纲、整套教材体系烂熟于心,熟悉每个知识板块结构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到“以少量的规则和定义将全部教材呈放在学生面前。这些规则和定义是以最简洁、更明白的语言表达的,它们本身又足以引导到更丰富的学习”⑤。这样才能适度地安排每节课的内容和节奏,才能圆满地促成知识、思维的动态生成,才能从容地应对课堂上学生有意无意地“刁难”。没有对前沿动态的密切关注,不能形成开阔的学术视野,就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也就做不出有见地、有创造力的简约教学设计。语文教师还应是个“杂家”,历史、哲学自不必说,音乐、美术、地理、体育也要有较深入研究。不然《荷塘月色》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通感很难讲到位,《花未眠》、《石钟山记》只能大体讲清楚文意,一些关于体育运动的作文无法评价。
同时,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不依赖教学参考书,深入研读课文,以自己的原始阅读体验为授课依据来备课肯定要比照着教学参考书备课要难得多,时间也要花得更多;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说:“简洁是才天的姊妹。”我们既然不是天才,就只好认定“勤能补拙”了。上“文山”下“题海”,千淘万漉才能得到几个具代表性的题;为了寻找更简便的方法,一遍又一遍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为了教学这门“缺憾的艺术”煞费苦心地试图寻找“完美”的教案……个中艰辛可想而知,所以致力于简约语文课的教师还得有不怕苦的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从“简约”的视角审视语文,再次回归语文教学本身,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希望把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语文姓语”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同行自觉的选择。
 

   注释:

 

    参见盘秀山《利用课文材料训练对联写作》;《写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第47页。

 
②④【美】约翰·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第172页,第112页。
③⑤【捷】夸美纽斯著 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76页,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
[1]许卫兵《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第42-46页
[2]刘仁增《简单:语文教学的高境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精品网2009年8月12日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4]王鹏伟《语文教育呼唤简约主义》,《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8期,第20-23页
 

地址:柳州市鱼峰区文苑路18号

邮编:545000

联系电话:0772-2456302 / 0772- 2456286

中国禁毒公众号

柳州二中微信号

  网站统计
  • 今日文章:0
  • 本月文章:21
  • 文章总数:3624
  • 点击总量:7803530
版权所有:柳州市第二中学 桂ICP备1701201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66号
技术支持:盈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