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我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蒋柳红  |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09-12-18  点击数: 1071次

 

——写在广西课改前
北师大国培数学班 蒋柳红
2009.12.18
 
引 言
广西,是全国最后进行课改的两个省之一,对此,我们广西的教育工作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广大的兄弟省份在课改的道路上进行了先行探索,他们为我们的起步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借鉴。忧的是,原本教育水平就落后的我们,已经落在了课改道路之末,眼望已经遥遥领先的兄弟们,我们能否赶上???
在无比彷徨的时刻,很感谢广西教育厅和我校的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很感谢北师大德高望重的名师专家们,正是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解读、论证,使我原来忐忑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在北京冬日的艳阳下,我终于明白,课改势在必行,大至广西,小至我们学校,只有坚定地踏上课改这条风光万千而又曲折不凡的道路,才能真正投身到教育革命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的美和力量。
一、从多个维度看课改
从社会发展看课改
社会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规律,当一种社会形态萌芽、发展、壮大到衰弱,被另一种更新的形态改替代。这种亘古不变的新陈代谢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源动力。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的教育,将随着整个社会体系的变革而变革,纵观我国的教育体制,从伴随着农业文明出现的“弃官学,出现诸子百家”,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四书五经,”到90年代末的“数理化”,每一种教育体制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从哲学的角度看课改
现代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自觉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交往性学习。新的课程观强调统筹发展,重视知识的融合、关联;重视从书桌上的学习转换为实践力、行动力的体验性学习;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共同发展。新课改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以哲学原理为理论支撑,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从人文思想看课改
我们的教育体制几十年来,强调的是“精英教育”全体学生都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灯光加日光”,“泪水加汗水”,整个教育如同吃“快食面”,学生在机械的盲从中丧失了主动性、教师在分数的压迫下缺乏了教育的激情。更致命的是,我们的教育缺乏人性情怀,缺少对于受教育者生命成长历程的基本尊重与敬畏。而新的课程理念,推崇“大众教育”,“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培养与升华,使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负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较之传统方式,新课改更关注教育者本体,而不是把教育者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载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二、课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两种体系的碰撞,注定会摩擦出火花,从课改先行地区的经验来看,新课改的推进会遭遇不小的阻力和困难,这些困难既有硬件方面的,也有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我们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有心理准备。
1、教师的观念和专业素质需要转变和提高。
2、学校的多媒体设施要完善。
3、与新课改相对应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系统?
4、如何整合新课改教材。
5、如何协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以上的问题只是代表性的,各学校由于实际情况不同,问题也会有所不同。
三、教师是决定课改成功的关键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改的关键在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及团队精神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教师不仅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受教育者获得人格的完美发展。好的教师能够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痛苦”,能够成为受教育者生命历程的引路人。在课改来临前,我们教师要努力从三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学层面:
1、要在语言、教态、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2、要会学等待学生,关注学生。
专业方面:
1、要有相对深入的专业领域知识。
2、要有足够宽广的知识视野。
精神方面:
1、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
2、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课改之我见
课改是传承而不是废弃
我始终觉得课改应该是在吸取传统教育模式精华的基础上的一种完善与优化,而不是对旧课程模式的全盘否定,两种课程模式的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统一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传统教育模式我们应始终心存感激和敬畏。否则,就是一种“忘本”。
课改不能片面追求形式
课改中的课型,是否一定要分组探究,热热闹闹呢?新课程背景下是否一定要30+10呢?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所追求的课程改革应该是,课改内在的思想和目的,而不是简单的表面形式。而对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课型,看课、评课不能人云己云,要用心去体会去观察,只要学生在这节课堂上思想如花般绽放,也许可能只是瞬间,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改”与“不改”的辨证关系
教育模式的改革对中国及中国人民整体来说是必要的,完全正确的。但对一个优秀教师来说其实“改”与“不改”真的并不重要。因为优秀的教师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早已跨过新旧的界线,在他自发尝试探索的教学之路上,他的眼里心里早已经装满了学生,他早已踏上了教改之路,只是他还不知道而已。课改的要义是“人与发展”。
 
结束语
我们真应感到庆幸,能身处教育革命的浪潮中,时势将我们造就成教育者而不再是“教书匠”。“既已难,又何妨,舍得青丝三两丈”。广西课改,我们准备好了!
                                         

  校务公开

教务处
课改,我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  作者:蒋柳红  |   来源: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09-12-18 点击数: 1071

 

——写在广西课改前
北师大国培数学班 蒋柳红
2009.12.18
 
引 言
广西,是全国最后进行课改的两个省之一,对此,我们广西的教育工作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广大的兄弟省份在课改的道路上进行了先行探索,他们为我们的起步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借鉴。忧的是,原本教育水平就落后的我们,已经落在了课改道路之末,眼望已经遥遥领先的兄弟们,我们能否赶上???
在无比彷徨的时刻,很感谢广西教育厅和我校的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很感谢北师大德高望重的名师专家们,正是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解读、论证,使我原来忐忑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在北京冬日的艳阳下,我终于明白,课改势在必行,大至广西,小至我们学校,只有坚定地踏上课改这条风光万千而又曲折不凡的道路,才能真正投身到教育革命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的美和力量。
一、从多个维度看课改
从社会发展看课改
社会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规律,当一种社会形态萌芽、发展、壮大到衰弱,被另一种更新的形态改替代。这种亘古不变的新陈代谢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源动力。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的教育,将随着整个社会体系的变革而变革,纵观我国的教育体制,从伴随着农业文明出现的“弃官学,出现诸子百家”,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四书五经,”到90年代末的“数理化”,每一种教育体制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从哲学的角度看课改
现代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自觉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交往性学习。新的课程观强调统筹发展,重视知识的融合、关联;重视从书桌上的学习转换为实践力、行动力的体验性学习;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共同发展。新课改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以哲学原理为理论支撑,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从人文思想看课改
我们的教育体制几十年来,强调的是“精英教育”全体学生都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灯光加日光”,“泪水加汗水”,整个教育如同吃“快食面”,学生在机械的盲从中丧失了主动性、教师在分数的压迫下缺乏了教育的激情。更致命的是,我们的教育缺乏人性情怀,缺少对于受教育者生命成长历程的基本尊重与敬畏。而新的课程理念,推崇“大众教育”,“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培养与升华,使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负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较之传统方式,新课改更关注教育者本体,而不是把教育者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载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二、课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两种体系的碰撞,注定会摩擦出火花,从课改先行地区的经验来看,新课改的推进会遭遇不小的阻力和困难,这些困难既有硬件方面的,也有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我们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有心理准备。
1、教师的观念和专业素质需要转变和提高。
2、学校的多媒体设施要完善。
3、与新课改相对应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系统?
4、如何整合新课改教材。
5、如何协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以上的问题只是代表性的,各学校由于实际情况不同,问题也会有所不同。
三、教师是决定课改成功的关键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改的关键在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及团队精神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教师不仅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受教育者获得人格的完美发展。好的教师能够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痛苦”,能够成为受教育者生命历程的引路人。在课改来临前,我们教师要努力从三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学层面:
1、要在语言、教态、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2、要会学等待学生,关注学生。
专业方面:
1、要有相对深入的专业领域知识。
2、要有足够宽广的知识视野。
精神方面:
1、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
2、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课改之我见
课改是传承而不是废弃
我始终觉得课改应该是在吸取传统教育模式精华的基础上的一种完善与优化,而不是对旧课程模式的全盘否定,两种课程模式的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统一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传统教育模式我们应始终心存感激和敬畏。否则,就是一种“忘本”。
课改不能片面追求形式
课改中的课型,是否一定要分组探究,热热闹闹呢?新课程背景下是否一定要30+10呢?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所追求的课程改革应该是,课改内在的思想和目的,而不是简单的表面形式。而对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课型,看课、评课不能人云己云,要用心去体会去观察,只要学生在这节课堂上思想如花般绽放,也许可能只是瞬间,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改”与“不改”的辨证关系
教育模式的改革对中国及中国人民整体来说是必要的,完全正确的。但对一个优秀教师来说其实“改”与“不改”真的并不重要。因为优秀的教师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早已跨过新旧的界线,在他自发尝试探索的教学之路上,他的眼里心里早已经装满了学生,他早已踏上了教改之路,只是他还不知道而已。课改的要义是“人与发展”。
 
结束语
我们真应感到庆幸,能身处教育革命的浪潮中,时势将我们造就成教育者而不再是“教书匠”。“既已难,又何妨,舍得青丝三两丈”。广西课改,我们准备好了!
                                         

地址:柳州市鱼峰区文苑路18号

邮编:545000

联系电话:0772-2456302 / 0772- 2456286

中国禁毒公众号

柳州二中微信号

  网站统计
  • 今日文章:0
  • 本月文章:21
  • 文章总数:3624
  • 点击总量:7802418
版权所有:柳州市第二中学 桂ICP备1701201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66号
技术支持:盈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