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是能否顺利完成课程任务的关键。良好的提问方式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利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合理选择提问点,追求精彩而有艺术的提问设计。
关键词: 历史课堂 提问问点 选择 设计 有效性 实例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的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灵魂, 是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因而其问题的设计质量、提出时间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关于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国内外的学者都做了不少精辟的论述。例如:
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认为,提问可分成“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两类。
“重要的提问”表现在:
⑴对教材的深入理解;⑵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发展相适应;⑶能诱发学生学习愿望;⑷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⑸富于启发性。
“徒劳的提问”表现在:
⑴目标不明确,零碎不系统;⑵无视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⑶用语不妥、意思不明;⑷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和停顿。[i]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也有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节课的有效提问仅一半左右,因为许多教师仅仅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而随意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其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从而使课堂提问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提问的科学性,启发性,目的性,交互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失误,成为“徒劳的提问”。主要表现有:
(1)提问的水平偏低或偏高。(2)问题的不恰当分配。(3)不充足的期待时间。(4)问题缺乏科学设计与组织。(5)学生主动发问过少等。
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对课堂提问的一些错误做法,设计最佳问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与恰当发问,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既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传统的历史课堂的提问带来全新的冲击,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结合历史的学科特点的课堂提问研究才能真正诠释历史课堂,设计艺术化的提问是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为此,我们要重视历史课堂上的提问,并要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探寻“重要的提问”,即有效的提问,减少甚至避免“徒劳的提问”,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科学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提问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问点的选择 ——在何时何处提问?
根据上课的阶段和设问的目的,提问分课前导入性提问、授课中间插问和回顾性提问三大类。
1、检查旧知,新课导入过渡处时的有效提问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在过渡处提问,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在上新课时,如何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事。这点想必大部分老师都深有体会。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地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从而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例如在讲述“新文化运动”这一节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有she/he/it的区分,我们中国文字有吗?古汉语中怎样表述这个意思?今天我们使用频率极高的“她”字是谁首创的呢?——刘半农:中国新诗的前驱之一。在他的新诗《叫我如何不想她》中,除了抒发海外游子思恋祖国之情,还为中国汉字首创了“她”字。由此引入“新文化运动”一节,使学生体会“新文化”“新”的含义及特点,激发了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授课中强化重难点知识时的有效提问,避免学生混淆史实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难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只有把这些重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
例如唐朝《边疆各族的发展》一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头绪多而杂,空间跨度大,新名词多。教学时先以回纥民族为例设计问题:(1)唐初,我国北方色楞格河一带居住什么民族?(2)其各部统一的任务在何时由谁来完成?与唐的关系如何?(3)8世纪时为何又改名?变迁的情况如何?(4)它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怎样?在师生共同分析上面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把整节内容转化为两个问题:(1)唐朝时边疆居住着哪些民族?它们分别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同汉族的关系怎样?(2)唐政府对边疆各族采取什么政策或措施?有什么影响?——庞杂混乱的内容变为简洁,学生也掌握了各民族的特点与共同点。易混淆的部分区分开,教学目标也达成了。
再如讲完“大革命的失败”问题后,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革命的最后由国民党而不是由共产党掌握领导权就说革命失败了呢”?“蒋介石说他领导的国民革命没有失败,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这种逆向思维的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探讨了这一问题,也就达成了本课的难点目标之一——如何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含义?
3、反馈学生听课效果,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的回顾性设问
讲授新课之后巩固的提问,是反馈教学的一种途径。临近下课前的几分钟,利用提问进行小结,可以达到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思想受到教育的程度;可以做好课与课之间学习内容的衔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方仙来老师在《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创设了一个案例辨析情境:“18世纪晚期,美国有一位总统在任职期间,没经过会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后因个人私怨,他又免了该法官的职务。后该总统为争取连任,特意讨好选民,否定国会提出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草案,国会不服,经再次讨论,最后以2/3以上的总人数通过。总统很不高兴,再次行使否决权并解散国会,却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总统的这一行为是违宪的,该总统十分郁闷……”。(1)请找出文中的错误之处。(2)请根据所学知识,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是一种及时巩固,也是一种及时评价,使学生体会到美国开国元勋们的政治智慧,从方法上,也使学生学会了用图示表达历史知识的方法。应该说这是一次恰当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它改换传统的提问方式,满足了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需求。
再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节,提出以下问题:⑴大家知道“福布斯2005中国富豪榜”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谁吗?⑵这个家族在近代史上发展最快的是哪个时期?为什么选择投资面粉和纺织业?⑶他们和张謇都把“振兴实业”看作救国的根本途径,你认为这种方案能成功吗?⑷从这个家族工业在近代的兴衰历史中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因素有哪些?此时民族工业的变化将怎样影响中国社会?——很明显,此课的重点已渗透在问题之中了,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家族企业的兴衰,却折射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学生从荣氏家族问题带来了兴趣造成求知的渴望,也为下节课的进行做了铺垫。
二、问点的设计——提问应注意什么?
1、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故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例如《洋务运动》一节的教学内容中,其重点有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洋务运动与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在完成基础提问内容之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难道它就真的没有成绩可言吗?那么中国该怎么办,谁能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中国寻找出路?假如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当中,我们会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教师通过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巧妙提问,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了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ii]
2、提问更要遵循层次性适应性原则
(1)、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有时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沉默。
例如,在一节40分钟的课上,某教师提问30次,而学生沉默了12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40%,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45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2)、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设计问题。主要分四个层次:
第一:单纯的记忆性问题,即为识记级水平——考查是什么;
第二:识别性问题,即为简单理解级水平——考查为什么;
第三: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考查评价能力;
第四: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进行论证——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由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要有思维的层次度和梯度,那种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或者师生间填空式的问答,是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在设问时,要有意留给学生质疑和释疑的空间。提问中,可以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而不是提第一个问题就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还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顺序和层次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同步地得以训练和提高。
新课程标准对提问的层次性又提出了新要求。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分为三个层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历史课中的提问也应体现这三个目标。
例如关于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圆明园,可以提问:“圆明园从1860年到解放前历经灾难:英法联军火烧,普通百姓伐木浇炭,民国初期军阀挖尽石材,1940年北平粮食紧张,农民进圆明园平山填湖,可怜的圆明园到今天已经是面目全非”。请问:(1)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什么历史教训?(2)现在有人主张修复圆明园,有人反对,主张保持现状,给民族留下一面反思的镜子。你认为该不该修?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层次,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学会与同学共同合作探讨、交流心得,学习解决历史的基本方法。还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促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这种层次的提问必须有意识地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iii]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无论哪个班组,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苹果”。 同时也要为优、弱两头的学生的设计一部分问题,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或改变发问的方式,将某些问题分层次,比较容易的问题给后进生答。有的老师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向差生提出,然后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另外发问后,应该给学生思考回旋的余地。“开车不等客”的作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分析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能够想出的问题尽量由学生提出并解决,不论学生的疑问是否符合老师的既定思路,都要予以肯定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3、兴趣性——引起学生求知兴趣的提问,调节学生课堂气氛
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激荡生波。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把同学们吸引住。
例如讲述秦汉历史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秦始皇吃过葡萄吗?”这例问题答案不复杂,但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情境。解答它潜在的问题是——秦始皇是什么时期的人?那时有葡萄吗?葡萄产在哪?秦始皇住在哪?国土有多大?学生对历史学科倍感头痛的问题是记忆繁多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提出一堆有关秦汉的时空概念的问题让学生解答,是很难产生与“秦始皇吃过葡萄吗”这一问题相同的情绪的。给定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将若干有联系的概念寓于一个轻松活泼的问题之中,收到最佳的印象深刻的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设计好的问题,实在是历史教师应练的基本功之一。
4、提问的现实性原则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来自生活的问题,学生更有探求的欲望。
例如深圳红岭中学的吴磊老师在讲述太平天国的背景时借用了苹果腐烂的例子:苹果为什么会腐烂?怎样处理一个烂苹果?——学生进入热烈的讨论苹果问题的情境后,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主题:假如烂苹果就是道光、咸丰时期的清朝,你认为它因何腐败?如果你生活带当时,你会做点什么?学生明白了老师的用心:从内外因素分析腐败,从多角度作为不同阶层的人会怎样做?学生体会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认识——“官逼民反”也就水到渠成。
再如在复习中日关系内容时:给学生展示一组熟悉的图片——“汉委奴国金印”,鉴真东渡图,近代日本在旅顺和南京的屠杀,一位老兵在卢沟桥的长跪,小泉纯一郎参拜神社图。而后提出问题:(1)结合图片和汉唐相关知识说明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的表现及原因。(2)曾以中国为师的日本为何后来居上并在近代以战争和杀戮来对待昔日的老师?(3)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4)1972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为何曾侵华的老兵与首相对待战争的态度截然相反?原因?(5)有人用“政冷经热”来概括目前的中日关系,请以外交部发言人的的身份谈谈你对中日关系发展前景的看法。——这些问题并未脱离基础知识,却利用学生熟悉的图片情境,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启发学生去思考。[iv]
总之,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教师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才能最终达到学生主动提问质疑这一最高境界。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精彩而有艺术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参考
[1]《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书》——18 刘以林等主编 P29
[1]《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徐州市师范学院学报》21卷 作者:周 兴
[1]《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素质教育论坛》杂志 温兴信 浙江省平阳
[1]《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 刘大才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4
《有效历史课堂策略之我见》 方仙来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