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课堂“转型”形式化(杨丽娜)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10-01-10  点击数: 1785次

【摘要】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教学理念,但有的以新课程之名所呈现的课堂形态,只是形式主义上的“过程与方法”。日常教学,我们要警惕两个误区——教学策略重形式轻内容、探究活动重形式轻主体,要做到明确课程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

【关键词】课堂转型  形式化误区  新课标  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  自主探究  

 

新课程倡导的是“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替代传授、灌输式教学,提倡让学生动起来,掌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但是我国的教学在传统上和现实中都有明显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即重知识的获取、记忆与再现等教学任务的完成;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探索等活动。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和盘“端给”学生,过分简化引导、转化和内化的丰富的过程,以教师的教过多地代替了学生的学,以教师的分析、判断、推理替代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这样,教学就变成了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所提供的现成知识,缺乏认知的过程。

这种只关心教学结果、不关心教学过程的功利化的教学观,无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包括教师)内在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和教与学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和获得的。无论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学生主动发展,还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都需要将课堂的重心真正实现下移,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于是我们的课堂形式丰富了,活动也多了,但似乎又由此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满堂问到满堂闹,是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以新课程之名所呈现的课堂形态。这种“为了活动而活动”、就方法论方法、本末倒置的做法使语文课成了“华而不实”的泡沫课,值得我们警惕。

误区之一: 策略——重形式轻内容

课堂教学可供选择的策略很多,提问、讨论、讲述、角色扮演等都属此列。课堂教学改革要点之一是教学策略综合化,表现为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且将这些策略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知识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呈现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态。

提倡教学策略综合化,应警惕形式主义上的“过程与方法”。策略是为目标、内容服务的,一味地追求策略的“花哨”,一味地追求策略的样式,就会陷入形式化的误区。以角色扮演这一常见的课堂手段为例,角色扮演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但是,如果角色扮演离开了教学的特定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那么,它就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了。

比如《鸿门宴》是高中的一篇文言文,表现的是一段楚汉之争的矛盾,揭示项羽的性格悲剧,“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是其中惊心动魄的两幕。如果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七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分别分派角色扮演范增、项庄、项伯、项羽、刘邦、张良、樊哙,大家分头稍做准备,准备好后,依次登场。纵使演得惟妙惟肖,同学们看得敛声屏气,但花去近二十分钟,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角色扮演到底要发挥什么作用,完成怎样的教学任务呢?这是我们必须要分析和判断的。反思角色扮演手段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无法服务于教学目标,没有目标,失却了内容,单一的角色扮演即使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策略只有和内容结合才有意义,方法只有和目标相联才有价值。在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所讲的各种策略与方法时,也要把其他相关的要求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关心教学的过程,更应关心的是教与学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外在的过程形式,否则就会在认识和行为上出现一系列偏差。

误区之二:探究——重形式轻主体

新课改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探究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讨论是课堂生活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情景,但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热闹的形式掩盖下的是空洞的内容。

首先是选题。探究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而不能漫不经心的发问。好教师对选题是十分注意研究的,课堂上的选题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苦心经营,他们在课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有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什么问题都要求学生去探究一番,就像将启发式教学异化为满堂问一样,探究式教学有点随便“探”的味道了,探究式教学变成了新瓶装旧酒的时髦标签。

其次是过程。一般来说,所谓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于是学生便迅速地交头接耳,几分钟过后,教师说停,教室讨论顿时停止,之时教师要求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交流补充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实际上是公布正确答案),整个过程就此结束,教学转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讨论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所谓交流也只是少数好学生的话语霸权。

还有一种较常见的形式化表现,即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片面地认为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省力的好方法,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殊不知学生讨论是很需要教师指导的,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其主要方式就是相互协作共同讨论。学生如何拓宽思路,如何形成讨论的习惯,如何真正与他人分享,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交换思想,如何说服他人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在学生讨论中存在。如果失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流于形式了。因此学生自主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相反,教师责任更加重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引导,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

对策一:明确课程目标,合理使用手段

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个维度的目标设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试图纠正原有课程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弊端。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就应力图体现这种立体思维。

以《鸿门宴》为例,在当前的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中,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德育目标——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依照这些目标,《鸿门宴》课堂教学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采用情境创设法开讲,以诗歌导入,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刘项成败的原因,解读项羽形象;课中可以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教学结束前可以采用自主式学习法,引导他们“动”起来,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以强化所学知识。

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

对策二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

我们在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诚心诚意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探究教学的实践证明,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其次,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再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第四,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难的方法、争辩讨论的技巧、合作学习的策略等,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善于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学得主动,成为课堂主体。

以《守财奴》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第一步,确定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巴尔扎克生平、《人间喜剧》及19世纪法国历史背景;能力目标——掌握刻划人物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理解葛朗台这个人物性格的社会意义;德育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针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的情况,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实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二步,依据教学目标,分析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这篇小说不像其他小说那样情节明显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法、讨论法、自结法等教学策略。

第三步按照备——演——评——品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1. 备:课前精心准备,做好学情预设、开放性任务预设、体验性情境预设。制定单元计划,确定适宜采用情境创设法的课文,安排好教学时间,学生自由组合报名参加表演,自选扮演的角色及表演的课文情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课本情境改编成剧本,编台词,课余排练表演。教师对学生的剧本改编、表演等作课余指导,使学生合作、改编和表演等能力得到培养。

2. 演:课堂情境创设。《守财奴》一课,四名学生精彩表演了“抢夺梳妆匣”一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活跃思维,增强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3. 评:学生对照课文质疑探究,内容包括表演者的动作、神情、心理表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力,剧本的改编和处理对人物形象和课文主题的表现力,自己观摩的认识与处理,表演者自述对角色的揣摩、表现角度、课文题材取舍等。学生通过评点,自结出人物描写手法、人物形象特点、小说主题等。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分析力,学生的投入是全方位的,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4. 品:演和评仅是学生对作品的初读,感知到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够深刻完整,一般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带有表面性和模糊性,对于作品精彩之处只有反复诵读,多次体验才能使感知深入。品戏就是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咀嚼、品味、体会来深化感性印象,得出精当的审美判断。比如学生评点完“抢夺梳妆匣”一节之后,再从课文的其他情节片段找出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进一步揣摩、体会、诵读甚至再表演或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人物形象(四大吝啬鬼)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描写手段与人物形象的深入认识。同时,通过“品”的活动,品出了作品的内在意蕴、作者的丰富感情。

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感受也不断趋向细致、丰富和全面,从而深化对作品的感受力,走向审美的理性思索,达到对客体内部规律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机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的使用服务于教学目标,言语形式与思想内容并重,既重文本,也重主题;既重细读,也重讨论;既重语言的揣摩玩味,也重课外的延伸拓展,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落实。

个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研究有助于改进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只有经常思考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得到体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与新课程相称的课堂、课堂教学形态需要有哪些变化、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才会远离课堂形式化的误区。相信我们只要准确把握了高中新课程下新的教学观,做好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就能将课堂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教师的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 语文课程目标实施落差及其归因. 教学与管理,2008.8.

【2】    郑金洲.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    扈中平主编. 现代教育理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周成平主编. 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科技教育

教研交流
警惕课堂“转型”形式化(杨丽娜)
作者: 来源: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10-01-10 点击数: 1785

【摘要】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教学理念,但有的以新课程之名所呈现的课堂形态,只是形式主义上的“过程与方法”。日常教学,我们要警惕两个误区——教学策略重形式轻内容、探究活动重形式轻主体,要做到明确课程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

【关键词】课堂转型  形式化误区  新课标  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  自主探究  

 

新课程倡导的是“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替代传授、灌输式教学,提倡让学生动起来,掌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但是我国的教学在传统上和现实中都有明显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即重知识的获取、记忆与再现等教学任务的完成;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探索等活动。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和盘“端给”学生,过分简化引导、转化和内化的丰富的过程,以教师的教过多地代替了学生的学,以教师的分析、判断、推理替代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这样,教学就变成了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所提供的现成知识,缺乏认知的过程。

这种只关心教学结果、不关心教学过程的功利化的教学观,无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包括教师)内在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和教与学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和获得的。无论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学生主动发展,还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都需要将课堂的重心真正实现下移,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于是我们的课堂形式丰富了,活动也多了,但似乎又由此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满堂问到满堂闹,是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以新课程之名所呈现的课堂形态。这种“为了活动而活动”、就方法论方法、本末倒置的做法使语文课成了“华而不实”的泡沫课,值得我们警惕。

误区之一: 策略——重形式轻内容

课堂教学可供选择的策略很多,提问、讨论、讲述、角色扮演等都属此列。课堂教学改革要点之一是教学策略综合化,表现为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且将这些策略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知识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呈现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态。

提倡教学策略综合化,应警惕形式主义上的“过程与方法”。策略是为目标、内容服务的,一味地追求策略的“花哨”,一味地追求策略的样式,就会陷入形式化的误区。以角色扮演这一常见的课堂手段为例,角色扮演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但是,如果角色扮演离开了教学的特定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那么,它就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了。

比如《鸿门宴》是高中的一篇文言文,表现的是一段楚汉之争的矛盾,揭示项羽的性格悲剧,“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是其中惊心动魄的两幕。如果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七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分别分派角色扮演范增、项庄、项伯、项羽、刘邦、张良、樊哙,大家分头稍做准备,准备好后,依次登场。纵使演得惟妙惟肖,同学们看得敛声屏气,但花去近二十分钟,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角色扮演到底要发挥什么作用,完成怎样的教学任务呢?这是我们必须要分析和判断的。反思角色扮演手段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无法服务于教学目标,没有目标,失却了内容,单一的角色扮演即使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策略只有和内容结合才有意义,方法只有和目标相联才有价值。在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所讲的各种策略与方法时,也要把其他相关的要求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关心教学的过程,更应关心的是教与学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外在的过程形式,否则就会在认识和行为上出现一系列偏差。

误区之二:探究——重形式轻主体

新课改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探究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讨论是课堂生活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情景,但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热闹的形式掩盖下的是空洞的内容。

首先是选题。探究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而不能漫不经心的发问。好教师对选题是十分注意研究的,课堂上的选题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苦心经营,他们在课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有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什么问题都要求学生去探究一番,就像将启发式教学异化为满堂问一样,探究式教学有点随便“探”的味道了,探究式教学变成了新瓶装旧酒的时髦标签。

其次是过程。一般来说,所谓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于是学生便迅速地交头接耳,几分钟过后,教师说停,教室讨论顿时停止,之时教师要求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交流补充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实际上是公布正确答案),整个过程就此结束,教学转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讨论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所谓交流也只是少数好学生的话语霸权。

还有一种较常见的形式化表现,即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片面地认为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省力的好方法,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殊不知学生讨论是很需要教师指导的,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其主要方式就是相互协作共同讨论。学生如何拓宽思路,如何形成讨论的习惯,如何真正与他人分享,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交换思想,如何说服他人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在学生讨论中存在。如果失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流于形式了。因此学生自主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相反,教师责任更加重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引导,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

对策一:明确课程目标,合理使用手段

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个维度的目标设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试图纠正原有课程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弊端。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就应力图体现这种立体思维。

以《鸿门宴》为例,在当前的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中,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德育目标——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依照这些目标,《鸿门宴》课堂教学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采用情境创设法开讲,以诗歌导入,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刘项成败的原因,解读项羽形象;课中可以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教学结束前可以采用自主式学习法,引导他们“动”起来,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以强化所学知识。

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

对策二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

我们在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诚心诚意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探究教学的实践证明,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其次,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再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第四,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难的方法、争辩讨论的技巧、合作学习的策略等,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善于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学得主动,成为课堂主体。

以《守财奴》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第一步,确定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巴尔扎克生平、《人间喜剧》及19世纪法国历史背景;能力目标——掌握刻划人物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理解葛朗台这个人物性格的社会意义;德育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针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的情况,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实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二步,依据教学目标,分析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这篇小说不像其他小说那样情节明显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法、讨论法、自结法等教学策略。

第三步按照备——演——评——品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1. 备:课前精心准备,做好学情预设、开放性任务预设、体验性情境预设。制定单元计划,确定适宜采用情境创设法的课文,安排好教学时间,学生自由组合报名参加表演,自选扮演的角色及表演的课文情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课本情境改编成剧本,编台词,课余排练表演。教师对学生的剧本改编、表演等作课余指导,使学生合作、改编和表演等能力得到培养。

2. 演:课堂情境创设。《守财奴》一课,四名学生精彩表演了“抢夺梳妆匣”一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活跃思维,增强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3. 评:学生对照课文质疑探究,内容包括表演者的动作、神情、心理表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力,剧本的改编和处理对人物形象和课文主题的表现力,自己观摩的认识与处理,表演者自述对角色的揣摩、表现角度、课文题材取舍等。学生通过评点,自结出人物描写手法、人物形象特点、小说主题等。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分析力,学生的投入是全方位的,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4. 品:演和评仅是学生对作品的初读,感知到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够深刻完整,一般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带有表面性和模糊性,对于作品精彩之处只有反复诵读,多次体验才能使感知深入。品戏就是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咀嚼、品味、体会来深化感性印象,得出精当的审美判断。比如学生评点完“抢夺梳妆匣”一节之后,再从课文的其他情节片段找出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进一步揣摩、体会、诵读甚至再表演或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人物形象(四大吝啬鬼)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描写手段与人物形象的深入认识。同时,通过“品”的活动,品出了作品的内在意蕴、作者的丰富感情。

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感受也不断趋向细致、丰富和全面,从而深化对作品的感受力,走向审美的理性思索,达到对客体内部规律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机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的使用服务于教学目标,言语形式与思想内容并重,既重文本,也重主题;既重细读,也重讨论;既重语言的揣摩玩味,也重课外的延伸拓展,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落实。

个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研究有助于改进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只有经常思考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得到体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与新课程相称的课堂、课堂教学形态需要有哪些变化、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才会远离课堂形式化的误区。相信我们只要准确把握了高中新课程下新的教学观,做好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就能将课堂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教师的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 语文课程目标实施落差及其归因. 教学与管理,2008.8.

【2】    郑金洲.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    扈中平主编. 现代教育理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周成平主编. 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地址:柳州市鱼峰区文苑路18号

邮编:545000

联系电话:0772-2456302 / 0772- 2456286

中国禁毒公众号

柳州二中微信号

  网站统计
  • 今日文章:0
  • 本月文章:7
  • 文章总数:3647
  • 点击总量:7851587
版权所有:柳州市第二中学 桂ICP备1701201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66号
技术支持:盈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