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教育中拓展学校德育教育渠道
  作者:韦献华  |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17-02-16  点击数: 4133次

 

[摘要]本文作者在多年组织、参与柳州二中科技教育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科技教育在拓展学校德育教育渠道上有其独特的作用,认为只要用心整合校内外丰富鲜活的科技素材,通过设置有明确德育指向的科技教育活动形式,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从而把党的教育方针要求落到实处,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我们所处的21世纪,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为了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许多国家都把科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州二中作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自治区科技示范学校,积极直面未来的竞争挑战,着眼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秉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的办学理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将科技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在科技教育中拓展学校德育教育渠道。科技教育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实现1+1〉2的良好效果
柳州二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技教育体系。成功举办了八届的校园科技节,科技节成为每年检验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大舞台。而有机结合于科技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也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营造科技教育氛围,丰富学校育人环境
《荀子·劝学》篇中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育人功能。在学校环境中,浓厚的教育氛围所形成的场效应,对学生起到潜在的熏陶作用。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学生眼里,是神秘而崇高的。为了把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内化为其为科学献身,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理想,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活动,有计划地在国家、世界科技有重大突破的时候,或者利用科技纪念日,安排学生做相关的讲话。及时安排我校在科技活动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上台演讲,如2004年10月爱科学月的开幕式上,我们安排了当年在世界机器人足球比赛中为中国获得第一块金牌的张艺宝同学讲述自己为国争光的经历。张艺宝同学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二中学子,在学校里掀起了学习科学知识,敢于超越,为校为国争光的热潮。我们还通过规划以宣传科学前沿知识、科学家事迹的科普长廊,设立科技阅览室等方式,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浓厚的科技氛围之中,萌生爱国情怀,树立报国志向。
二、搭建科技活动平台,构筑学校育人载体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认知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平。”道德的认知和内化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倡导学生“做有意义的事”,才能将德育引向“内化,结合,转化”的实践渠道。我校在充分挖掘学校和当地的科学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认真策划,明确德育指向。通过搭建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项平台,构筑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载体,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影响学生习惯,塑造学生个性的目的。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构筑德育载体
别林斯基说过:“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的、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也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蹉跌的时候。”这一时期的高中生,在身体迅速成长的同时,心理上表现为明显的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和社会性。根据学生这一身心特点,我们结合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国内国际实事,通过开办科教专题片和科幻电影欣赏、开设科技讲座的方式,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有益其身心发展的方向上来。
2、依据素质教育方向构筑科技德育载体
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借助生动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学可以致用的快乐。如趣味物理、化学实验表演,展示的都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趣味物理、化学实验,并由学生进行表演。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动手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所设计的优秀实验器材收藏在学校实验室里,既丰富了学校的实验器材,更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奇石、化石征集、展评活动,配合宣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柳州奇石节,让学生在寻石、赏石、析石的过程中,应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了解柳州石材的特点,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联系学校教育实际构筑科技德育载体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德育要“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在体验或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联系学校的科技教育载体,能够使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学校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我们在科技节中设置了校园公益广告比赛项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审视自身和周围同伴的行为,深入思考“公益”和“公德”的含义。全校师生对这一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创造了一批如《师》、《宽容与理解》、《文明伴我行》等优秀作品。学生反映,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挖掘和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责任。班主作也反映,通过参与制作公益广告,班级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和上进。经过精心策划的公益广告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倡导社会文明风尚的大门,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用心去体会生活,去爱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细化科技教育评价,提升学校育人效果
美国项目管理专家詹姆斯·哈林顿曾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
在前期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我们的评价主要重结果,只在比赛后依成绩进行表彰奖励,评价只起到鉴定、激励功能,而评价的导向、调节、管理功能则得不到体现。为此,我们细化了评分标准,如对高空落蛋比赛项目的评价,从最初只以落点、损坏情况定胜负,到最后增加装置设计原理和赛后反思的评分,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公益广告比赛后,要求学生对比赛过程进行总结,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清楚自己的行为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填写各种活动记录表格,并及时进行评价,使评价的管理功能得以发挥。通过细化评价标准,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内省,有内省中内化,拓展了德育的途径,丰富了德育的内涵。
我们认为,只要用心整合校内外丰富鲜活的科技素材,通过设置了德育指向的科技教育活动形式,就能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科学精神的种子,植入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培养之基,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放飞科技梦想的同时,能脚踏实地地在平凡中寻求创新,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参考书目: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檀传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扎实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陈小娅《人民教育》2010年2月
 

  教师风采

优秀班主任
在科技教育中拓展学校德育教育渠道
作者:  作者:韦献华  |   来源: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17-02-16 点击数: 4133

 

[摘要]本文作者在多年组织、参与柳州二中科技教育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科技教育在拓展学校德育教育渠道上有其独特的作用,认为只要用心整合校内外丰富鲜活的科技素材,通过设置有明确德育指向的科技教育活动形式,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从而把党的教育方针要求落到实处,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我们所处的21世纪,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为了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许多国家都把科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州二中作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自治区科技示范学校,积极直面未来的竞争挑战,着眼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秉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的办学理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将科技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在科技教育中拓展学校德育教育渠道。科技教育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实现1+1〉2的良好效果
柳州二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技教育体系。成功举办了八届的校园科技节,科技节成为每年检验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大舞台。而有机结合于科技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也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营造科技教育氛围,丰富学校育人环境
《荀子·劝学》篇中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育人功能。在学校环境中,浓厚的教育氛围所形成的场效应,对学生起到潜在的熏陶作用。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学生眼里,是神秘而崇高的。为了把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内化为其为科学献身,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理想,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活动,有计划地在国家、世界科技有重大突破的时候,或者利用科技纪念日,安排学生做相关的讲话。及时安排我校在科技活动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上台演讲,如2004年10月爱科学月的开幕式上,我们安排了当年在世界机器人足球比赛中为中国获得第一块金牌的张艺宝同学讲述自己为国争光的经历。张艺宝同学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二中学子,在学校里掀起了学习科学知识,敢于超越,为校为国争光的热潮。我们还通过规划以宣传科学前沿知识、科学家事迹的科普长廊,设立科技阅览室等方式,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浓厚的科技氛围之中,萌生爱国情怀,树立报国志向。
二、搭建科技活动平台,构筑学校育人载体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认知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平。”道德的认知和内化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倡导学生“做有意义的事”,才能将德育引向“内化,结合,转化”的实践渠道。我校在充分挖掘学校和当地的科学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认真策划,明确德育指向。通过搭建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项平台,构筑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载体,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影响学生习惯,塑造学生个性的目的。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构筑德育载体
别林斯基说过:“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的、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也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蹉跌的时候。”这一时期的高中生,在身体迅速成长的同时,心理上表现为明显的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和社会性。根据学生这一身心特点,我们结合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国内国际实事,通过开办科教专题片和科幻电影欣赏、开设科技讲座的方式,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有益其身心发展的方向上来。
2、依据素质教育方向构筑科技德育载体
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借助生动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学可以致用的快乐。如趣味物理、化学实验表演,展示的都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趣味物理、化学实验,并由学生进行表演。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动手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所设计的优秀实验器材收藏在学校实验室里,既丰富了学校的实验器材,更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奇石、化石征集、展评活动,配合宣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柳州奇石节,让学生在寻石、赏石、析石的过程中,应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了解柳州石材的特点,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联系学校教育实际构筑科技德育载体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德育要“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在体验或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联系学校的科技教育载体,能够使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学校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我们在科技节中设置了校园公益广告比赛项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审视自身和周围同伴的行为,深入思考“公益”和“公德”的含义。全校师生对这一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创造了一批如《师》、《宽容与理解》、《文明伴我行》等优秀作品。学生反映,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挖掘和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责任。班主作也反映,通过参与制作公益广告,班级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和上进。经过精心策划的公益广告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倡导社会文明风尚的大门,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用心去体会生活,去爱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细化科技教育评价,提升学校育人效果
美国项目管理专家詹姆斯·哈林顿曾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
在前期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我们的评价主要重结果,只在比赛后依成绩进行表彰奖励,评价只起到鉴定、激励功能,而评价的导向、调节、管理功能则得不到体现。为此,我们细化了评分标准,如对高空落蛋比赛项目的评价,从最初只以落点、损坏情况定胜负,到最后增加装置设计原理和赛后反思的评分,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公益广告比赛后,要求学生对比赛过程进行总结,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清楚自己的行为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填写各种活动记录表格,并及时进行评价,使评价的管理功能得以发挥。通过细化评价标准,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内省,有内省中内化,拓展了德育的途径,丰富了德育的内涵。
我们认为,只要用心整合校内外丰富鲜活的科技素材,通过设置了德育指向的科技教育活动形式,就能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科学精神的种子,植入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培养之基,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放飞科技梦想的同时,能脚踏实地地在平凡中寻求创新,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参考书目: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檀传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扎实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陈小娅《人民教育》2010年2月
 

地址:柳州市鱼峰区文苑路18号

邮编:545000

联系电话:0772-2456302 / 0772- 2456286

中国禁毒公众号

柳州二中微信号

  网站统计
  • 今日文章:0
  • 本月文章:21
  • 文章总数:3227
  • 点击总量:6679185
版权所有:柳州市第二中学 桂ICP备1701201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66号
技术支持:盈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