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陶继新笔下的校长
一位阳光女校长的幸福追求
——对话张萍校长
陶继新 张 萍
【编者按】
当场
那是一个只有20来位“巾帼英雄”和300名学生的小不点学校。可是,却被她经营得精妙无比。
不知道为什么,
真是一语中“的”,报道文章还没写完,张萍就被济南市教育局一纸调令,调到百年老校济南师范附小就任校长。在新的学校,她又创造出新的成绩,因此才有了2004年5月上旬
今天的张萍,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有了名气,她的很多新的理念和新的行动,已经引起了更多层面的关注。为此,2009年3月29日上午,通过QQ,
管理与课改
【陶继新】您到济师附小就任校长6年后的今天,学校的校本管理研究逐渐成熟,已经开始转向课程体系的建构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可是,您为什么没有像很多校长一样直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是把关注重心首先放在学校校本管理制度的研究上呢?
【张 萍】6年前初到附小时,我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一群
【陶继新】毋庸置疑,校长在学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有的校长在位时虽然叱咤风云,但是一旦离开学校之后,其原有的威严与影响也便随之而去。究其原因,是校长的思想没有春风化雨般地弥散于教师与学生的心里,更没有在他们心里扎根、开花和结果。所以,曾一度回响于学校的校长的强势话语,却因其突然的离去而成为空谷回响。
【张 萍】这些年来,我感到自豪的是有人称赞我培养了一批和我“一个腔调”的老师。他们理解并明了我的追求,并能够创造性地将我的理想变为现实。我们的办学理念系统是全校教职工共同研讨形成的,虽然在专家看来还很不专业,但是大家却津津乐道,引以为自豪;我们的校本制度册并不厚重,但每个制度背后都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做支撑,解决着学校各个角落存在的各类问题;我们的校本管理模式土生土长,谈不上特别科学,但绝对有效实用……我虽然不善书法,但是我们的教师阅览室里的“真意无言”的匾牌是我们的老师自题自作的;我不能写曲,但是我们的校歌是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创作的,它很好地诠释了我心目中理想校园的美好境界。我一直非常自豪,因为没有在附小文化中浸润的经历,没有与我朝夕相处的沟通与合作,也不可能把我的教育追求如此淋漓尽致地解读出来。
【陶继新】从表面看是“一个腔调”,实质上则是您的思想内化到了老师们的心里。这样,学校的事务,包括非常重要的工作,就不再是校长一个人在忙,而是一批人在忙;看不到“指挥”,行动却非常一致。这便构成了一种内在和谐的乐章。您的思想,就是这个“乐队”的“指挥”。
【张 萍】原先有很多人到我们学校参观,主要听我介绍,而现在他们更多的感悟是从校园的角角落落、一草一木中品出来的,从孩子们日积月累形成的良好习惯中读出来的,是同我们的教师促膝长谈中体会到的。有时我会不在学校里面,但是他们仍然能够看到我,看到我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特别是当我们学校的管理模式逐渐成熟,各中心主任、年级主任责任明确之后,我们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及课堂教学改革均非常顺畅地、具有创造性地而且是极具个性化地开展起来。
【陶继新】这就是学校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以文化人。没有这个“化”,就没有从师生那里焕发出来的那一道道绚丽的风景。“化”到极致,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孔子称道舜是“无为而治者”,只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是因为他的理想与追求已经完全内化到了禹、稷等几位大臣心里,从而实现了他心中的理想。
【张 萍】济师附小是济南市唯一一所直属小学,干部教师之间缺乏流动,使得附小的一批优秀教师留在了附小。他们经过完全透明的竞争上岗得到了领导与老师们的认同,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加强,当他们明确了我的想法、认同了我的追求后,自然能够释放出远远超出我个人能力很多倍的能量。
【陶继新】教师缺乏流动往往会积累和滋生问题;可是,您却使这个相对稳定的团队有了一种思想的不断流动,以及生命成长的自我追求。因为您在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透明、公开和公正,赢得了老师们的心理认可与特殊信赖。可以说,大家从您那里不断地获得了“真”与“善”的良性暗示,进而才有了主动工作与积极生命常态。
规范与特色
【张 萍】2006年当我们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之后,我们启动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建构。规范办学行为,开全开齐课程,不仅仅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还是对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负责的体现,更是一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起码的职业底线。
【陶继新】校长有无良知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有了良知,就不会为了个人升迁和名誉而忽视学校的发展。我欣赏那些有思想的校长,但是,如果没有了职业道德底线,思想就会变味,师生就会受难,学校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张 萍】是的,当最基本的课程都无法开全的时候,当我们的办学行为连规范都达不到的时候,却为了一些极其功利的原因去追求所谓的特色或者创造令人瞠目的高分,实际是对学生发展极度的不负责任。
【陶继新】不开齐课程的深层原因是功利思想的蔓延,而校长如果只为功利而思考与行走的话,就不会再考虑学生的生命状态与发展走势。这样的校长,休说难以尽到校长的职责,甚至连一个人起码的道德意识都丧失掉了。
【张 萍】记得我曾经对一位朋友说过一句话:我是一个喜欢在圈子中走出个性的人。“尊重规则,学会自律”是我校办学理念“尊重为本,享受教育”中的重要组成理念,我想不仅仅要求我们的老师培养我们的学生去尊重规则,学校更应该恪守国家规范,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去实施教育,这是对学生、对教育、对国家负责的切实体现。我更欣赏规范中求特色,当你了解了规范,遵循这个规范走出自己的探索之路时,这种探索已深深地烙上了校长的思想印记、学校的个性色彩。
【陶继新】现在一些校长的规则意识并不太强。而如果校长凭着自己的感觉走,无视规则的话,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出现大的问题。其实,规范与特色并不矛盾。在规范中求特色,不但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学校真正发展必经的路子。您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校长。可是,您却没有脱离素质教育这个轨道。
【张 萍】的确如此。对国家的课程计划与山东省后来出台的素质教育要求及济南市的相关规定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每天、每周、每年的课程进行了统一的整合规划,将学校的课程,即每日的教学行为,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即原先平行状态的教育行为进行了统一的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全校联动的课程体系。
【陶继新】“融为一体”是规则与个性碰撞融合之后形成的必然结果,这样的课程体系,就步入到了既不超越规范,又富特色的优质状态。
【张 萍】比如一天的课程设计——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有明确规定,如何使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我们经过深入调研,针对教学楼内场地狭小、空气流通差但学生洗手间资源相对充足的实际,将传统的课间10分钟调整为5分钟,在确保6节常规学时的基础上,每天设置50分钟的户外“阳光体育”时间,还增设了10-20分钟不等的经典歌曲赏唱、国学经典诵读、硬笔书法习字三个时段的特色课程,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成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开启了更多更新的发展领域。在我们的学校中天天升旗、天天唱歌、天天习字、天天诵读、天天锻炼,一个人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落。这些活动都与全年的活动紧密相连,比如我们的合唱节、体育节、自能节、读书节都是平时这些课程的及时、定时展示与评价,这又将这些看似随意的课程管理日趋规范,富有实效,使我们的教学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陶继新】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在这个时段,就应当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童年的美丽。而这个美丽,不是没有价值地一味地玩,而是要让他们在这个玩中学有所获,从而在他们的心里根植下经典文化的种子。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开出幸福的花,结出幸福的果。
【张 萍】在每周的课程设计中,我们既开齐开全了所有课程,又依托“学校科技馆”、“学生书吧”及各类专用教室、现有教师资源,开发了“发现课”、“读书课”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等校本课程,有效地满足了附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学习需求。我们的发现课课堂,设在我们学校省内唯一一家400平方米学校科技馆内,由省教学能手
【陶继新】“发现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课程。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而当下一些学校为孩子布置大量没有多少价值的课外作业,给孩子增加的不只是学习上的负担,还扼杀了萌动于其心中的那株破土欲出的创新精神的种子。
【张 萍】是呀。经过研讨,我们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地方课程中的“礼仪、心理健康、环境、生命的科学”等等内容与学校校本的德育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课时量不变的前提下,用好用实国家、地方教材,创设了一门全新的“小公民修身课”,建立了校长亲自担纲,由年级主任和骨干教师负责课程开发与课堂实施,聘请专家加盟,学校相关处室组织协调的研究团队,精心打造课内外融合、分年级推进、全校联动、渐成系列的崭新的课程体系。
【陶继新】欣赏你们开设的“小公民修身课”。现在的孩子,就是未来社会的公民,称之为“小公民”,当是一种前瞻性的眼光。而将修身视作课程,当是教育之本。只有从小学关注修身,才能将来成为有德之人,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 萍】是的,要搞研究,就必须要去除利益观念、功利思想。如低年级修身课以学校出台的《济师附小学生十个学习好习惯》和《济师附小学生十个行为好习惯》为课程内容,潜心指导学生从整理书包、记录作业、学会走路、学会如厕等细节做起,研究有效的入学教育方式,致力于培养小朋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们有意识地将五年级学生确定为我校国际交流的主体,每年安排他们1-2次与国外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这个年级的修身课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涉外礼仪、友好学校所属国家风土人情研究等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做活动策划,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目标明确,收获显著。针对六年级学生的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老师们邀请家长代表、社会人士、成功校友走进课堂,开设“成长讲坛”,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偶像观”、“价值观”;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表率,做“有责任感”的毕业生;他们组织学生演讲,畅谈“童年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并引导学生在书的扉页写上美好的祝福,赠送给母校图书馆;他们精心设计毕业典礼,庄严隆重的毕业证书颁发,激动人心的“季羡林奖学金”获奖者表彰,情意浓浓、深情款款的谢师礼,情由心动、发自肺腑的“毕业誓词”都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从而成为济师附小“修身课”熠熠发光的“金牌案例”。我们还把每天的入校、晨读、课间、午餐都当作修身课的课堂,全校联动,从细处着眼,扎扎实实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陶继新】我们现在的德育,所欠缺的就是修身教育。你们的修身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道德品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文明礼仪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都是孩子生命成长系列中最为重要的生命链条,如果有一个环节断裂了,就有可能在那一个时段出现问题,甚至是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习惯培养方面,你们是下了大功夫的。习惯的养成是越小越好,如果到了大学再进行养成教育,就会事倍功半。孩子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而如果形成坏的习惯,则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也是为学生的一生积累精神财富。
【张 萍】是的,修身课是由全校最优秀的教师——各年级年级主任承担的课程,它的特点就是课内外紧密融合,整个年级整体联动,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实施教学,课程表上只有两节课,但课程实施的触角却延伸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教学空间是无形的。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在济师附小最重要的课程是修身课。这句话绝非应景,发乎我心。虽然直至现在有的干部还在为我把最优秀的教师从语数学科中拿出来感到可惜,但作为一位小学校长,我应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
【陶继新】将修身课视作最重要的课程,有点孔子教育的味道。孔子的教育,特别强调做人教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以德修身远远超过了学习文献知识。修身不但要有课,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即说要落实到行上。不然,所谓的修身,都会成为纸上谈兵。而你们将每天的入校、晨读、课间、午餐都当作修身课的课堂,而且有专人负责。这样便落到行上。孔子说:“文质彬彬,然
【张 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一直受“学生年龄小,外出安全无法保证、课时长影响其他学科授课”等问题的困扰,我们经过研讨,确定除信息技术课程外,其他内容教学采取“累计课时,每月设一天”综合实践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为学生提供平台,各科教师参与指导,甄选研究课题,家长委员会共同组织的方式进行。孩子们围绕“和谐全运”、“小清河的今天”等等内容,设计了形形色色的研究课题,看了之后,不能不为我们学生的发现力、创造力所叹服。
【陶继新】孩子渴望走出校园,也有研究的能力,这一点却被有的校长
【张 萍】我们现在以年级为单位,开设了50多种选修课。
【陶继新】开这么多的选修课,是需要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但是,真正关注学生需求的话,这个时间与精力就应当投入。
【张 萍】是的,过去我也有过顾虑,但是我们现在用集中课时的方式,应该说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另外,每年的教育活动,我们也把它们列入学校课程的范畴。如我们结合每天、每周的课程设计,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节日,如在“淘书乐”跳蚤市场,孩子们亲身体验卖书、淘书、讨价还价的过程,乐在其中,不仅丰富了校园色彩,还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能力,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智慧。在“奥运风情园”活动中,学生们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用各种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每个班级都被布置成为奥运历史上的一个主办城市,资料翔实,形式活泼,极具童趣。六年级毕业生还体验了当“奥运会志愿者”的感觉,带领学弟学妹畅游风情园,2000多人的师生游览队伍在校园中秩序井然,给来自新加坡崇正小学的师生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陶继新】遗憾的是,现在的一些校长仍然处于忙乱、盲从、茫然的状态,而且没有意识到这种状态是一种严重的失职,是对孩子生命的阻碍。更加可怕的是,老师也在这种状态中见怪不怪了。
【张 萍】记得总有人在争论:校长是不是要代课或听课,我感觉这是很枝节的问题,校长与其做学科专家,不如去做课程专家,规划、设计课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学校的领导。
【陶继新】对于这个问题,迄今仍有争论。我们不去管它。我觉得,每个校长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就其管理方略而言,你不可能复制他,他也不可能复制你。关键是你的管理是不是好。我同意您说的校长要做课程专家,这是更高层面上来关注教学。其实,一所学校要想真正办出特色,课程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而在这方面下功夫者,大都可以取得突出的成果。
评价与享受
【张 萍】在这两年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干部和教师只有真正意义上与校长的办学思想达到同步,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所以这两年我们在设计、规划、实施课程的同时,通过理论宣讲、制度约束、出访学习等方式全方位地开拓教师视野,另外着力于建构具有附小特色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如何在评价体系建构中更好地体现“尊重为本,享受教育”的理念是我一直在孜孜以求、苦苦思索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学生成长币评价制度,教师的阳光、星光教师评价制度都已初见成效,并在不断改善中。
【陶继新】就是这些提法,就很有特色,甚至有点灵气。谈谈您的成长币评价制度吧!
【张 萍】几年前,养成教育训导中心带领老师们开发出的“成长卡评价模式”以及时的“激励”与“提醒”为主要方式,通过“红卡”和“蓝卡”的发放,促进了孩子们的自省与自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今年,他们在“成长卡”的基础上创造出成长币评价制度。老师人人都有一些印有自己名字的成长币,每当在学校的各个教育场所看到学生们有很好的表现,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会拿出一张成长币,赠送给他,学生会把这些成长币珍藏着。过一段时间,学校就要回收成长币,并根据学生收藏的情况记录成长学分,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奖励,作为年底评优的重要依据。
【陶继新】我特别关注其中的两点:一是通过“红卡”和“蓝卡”的发放,促使学生自省与自律。说起这个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大人的事。其实,从小关注孩子的自省与自律太重要了。孩子有了错误,不是改了就完了,而是要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一样“不贰过”,在心里自觉产生一种改过意识,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自律意识。他律是被动的,自律是主动的,而且自律会在孩子的心灵中升华成一种高尚的品质。二是成长币评价制度,孩子每次得到成长币奖励的时候,都会在心里升腾起一种自豪感与愉悦感,进而生成继续获取这一奖励的心理渴求,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甚至上升为一种审美追求。这是超越习惯之上的一种高层境界,是人在追求理想之中的一种高尚的心灵状态。
【张 萍】在学校里,哪个孩子拥有很多的不同老师发放的成长币,是非常光荣的。“成长币”继承了成长卡的“适时性评价、全员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的优势,以其新颖独特、富有童趣的设计,“可收集、可回收”的环保理念,同时还具备学年末以此统计成长学分的实用价值,成为我校学生的最爱。
【陶继新】由于成长币的特点,要求每个教师时时事事都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亮点,使得每个教师都有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即时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可是,在一些学校里,学生是“归口”管理的,一个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的学生,那是属于他自己的“责任田”,非自己的“田地”,当然就要“不谋其政”了。其结果是,学生在自己的班主任面前规规矩矩、唯命是从,在其他老师面前则不拘言行甚至有恃无恐。学校是一个共同的教育“场”,只有
【张 萍】而教师评价更需要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强调优劣甄别功能,忽视教师群体中固有的能力水平差距,如此年复一年地评价,势必会造成优者常优、劣者愈劣的现象。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更应着眼于促进教师寻求自我发展,如何使教师在清醒自知的前提下,“跳一跳,拿到桃子”,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如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应该是我们的评价着力解决的问题。
【陶继新】传统评价的一个弊端就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被评为优秀,而更多的教师却得不到激励。如果长期得不到激励的话,无异于在教师的心里栽植下一些消极的种子,从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你们的发展性评价,从横向评价转向纵向评价,特别是关注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跳一跳,拿到桃子”。这样,就让每一个教师都在这种评价中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就等于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在教师的心里生成向上的主动追求,而只有不断地自我追求,教师才能持续发展。
【张 萍】对,我们首先是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将学校最优秀的教师推至前台,精心打造权威学术评价团队。这些教师权且被称为“阳光教师”。邀请省内知名教育专家及优秀教师代表到校担任评委,对自主申报参与竞争的资优教师从教育实绩、理论考核、实地教学等诸方面全面考核,评选出“阳光教师”多名,他们与学校业务领导组成各学科学术委员会。他们在职称聘任、评优评先、学术假期、培训学习中享受优先权。“阳光教师”实行动态管理,任期三年,每学年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人事部门对他们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而他们又是学校的权威评价团队。以学校整体方案为核心,学术委员会分学科建立“‘星光教师’评价方案”和“‘萤光教师’评价方案”(评价对象为从事本学科教学五年以下资浅教师)。“星光教师”评价强调合乎规范,并在规范中彰显创新,追求自我提升及自我完善;“萤光教师”评价强调学习反思,追求逐渐接近并最终合乎规范。
【陶继新】“阳光教师”的名称就很好,我认为,老师教学水平固然重要,而阳光心态更加重要。因为他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将自己的阳光心态传递给学生。一个整天阴沉着脸的老师,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阴影。当然,您说的这样的老师,还不只是从这个单一层面来说的,但是,这种叫法,就很有味道。
【张 萍】对,“阳光教师”在我们学校不仅仅代表着他有阳光的心态,还要有能力把这种阳光带给他人。
【陶继新】这个权威评价团队,是经由校长与老师们的评价而形成的。结果,它又以其特有的“权威”,对其他老师进行评价。这样,其他老师也会心悦诚服。况且,这不只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不只是一种工作,也是在起榜样的作用。
【张 萍】对,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一份深深的信任与嘱托。
【陶继新】我想,这个阳光心态与您的阳光心态也是有关的。是您的阳光心态,影响到了阳光团队的心态;他们的阳光心态,又影响到
【张 萍】过去老师们称我阳光校长,我很开心,但是现在我开始贪心了,我希望我们拥有更多的阳光教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阳光学生。
【陶继新】这种贪心太必要的。我觉得,一个阳光师生团队,不但现在幸福,未来更加幸福。
【张 萍】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今我们学校以“适负高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全面展开。
【陶继新】谈“减负高效”者很多,而您说的是“适负高效”。其间一字之差,感觉却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负担还要有的,这个负担,并非心理的负担,而是为老师发展加压,适当的加压,可以产生动力。老师是不可倦怠的,而适当的加压,则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起来。
【张 萍】记得6年前我提出一个目标:要办“一所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名校”,应该说我一直为此而努力,但是6年后我更务实。我更喜欢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办一所学生乐学,教师善教,师生共同享受成长快乐的小学校。
【陶继新】现在的定位并不低,而且这样定位且付诸实施之后,原有的理想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和“复归于婴孩”。只有在常态下,在快乐境况下教学与学习,才能真正让生命唤发出巨大的潜力,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奇。我赞成您说的享受教育的提法。人在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是幸福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到幸福,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人格也会出现问题。就是很小的孩子,如果在其心理上投下阴影,在未来很多年之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张萍简介
张萍,女,济南师范学校副校长,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兼书记。曾获山东省2008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提名奖、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首批科研创新校长、济南市十大杰出青年、济南市青年学术带头人、济南市百佳教师、济南市教学能手等称号。近年来还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讲学近百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
(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13日。)
全面提升师生的素养
——发展求索的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
陶继新 李孝河
【编者按】近年来,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做名师,育名生,创名校”为发展目标,创新理念,注重内涵,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努力争创品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网站系统示范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山东省英语特色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示范学校”、“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为此,2009年6月28日,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环境
【李孝河】我们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办学,就要做到尊重人、凝聚人、依靠人、发展人,让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
【陶继新】“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理念,关键要是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在你们学校采访期间,我已充分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情怀。身处其中的师生,有一种触手可及的幸福感。
【李孝河】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着师生的发展与成长去做文章,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以教师为本,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二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比如为了师生的身体健康,我们积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全面落实“阳光体育工程”,积极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再如我们认真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陶继新】外在身体与内在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的和谐,才能培植真正健康的体魄,才能为未来积蓄雄厚的发展资本。为“本”有奠基的况味,没有本,未来发展就没有根基。以师生为本,就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优化。你们采取的这些措施,就是为师生固本,为他们的未来奠基。当然,与之相悖的加班加点等会影响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应试”行为就要中止,而那些促进师生健康的学习与活动就要增加。这样,师生的发展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才能拥有一生的幸福。
【李孝河】在学校管理上,我们坚持追求发展,崇尚尊重,达成和谐,把学校管理逐渐从“治”的角度转移到“爱”的轨迹上来。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求干部和教师修炼博大的爱心,自觉地做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引路人,用师爱滋润心灵,成就理想,诠释教育。
【陶继新】管理离开了爱,即使管理得“井井有条”,也只是一种表面“繁荣”;相反,如果关注师生心里的“井井有条”,那就是心灵与行为和谐之后自然外化出来的一道风景。这就升华了管理的品格,提升了师生的生命质量。而要想进入这个“领地”,就要像您所说的“修炼博大的爱心”。博大的爱心不是呼之即来的,而是要经历一个“修炼”的过程,即“为仁由己”的修心过程。这样形成的爱心,才少了功利,多了真诚,少了眼前利益,多了长远规划,过滤掉了狭隘,拓展到了博大。
【李孝河】我认为,管理要靠科学的制度,但更重要的是净化师生的心灵,“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让他们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形成和谐的校本管理文化氛围,我们着力于学校精神的继承与深化,积极创建“人文一中、诚信一中、和谐一中”。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师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师生以心交心,以情感人,让欢乐、生机、活力和爱充满校园。
我们真心关心教师,给教师办一些实事,努力使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如学校教师过生日,我们都送去生日蛋糕和祝福。教师有子女上学、家属找工作等困难,我们都尽力帮助解决,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陶继新】学校是教师的第二个“家”,是他们心灵的栖息地。如果在学校里感到快乐幸福,整个人生就会变得灿烂多彩。您说让老师“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就是为他们一生幸福着想啊。
不要小看这个一年一度所送的生日蛋糕,它的价钱虽然不高,可是,却承载着来自校长的真诚祝福。教师子女上学、家属找工作等困难是其心里一个难解的结,他们大多无能为力。你们主动且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难题,老师会感动终生,且会将这份感动化作高度的责任感与极大的工作热情。人人如此,群体的和谐就会形成。
【李孝河】结合新课程改革,我们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实现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以及潜能开发的过程,在井然有序、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充满活力、优质高效。和谐校园由理念到形成制度,由制度到走向践行,让和谐之花在城阳一中绽放。
【陶继新】人们在追求高效课堂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形成高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和谐。高效不一定和谐,而和谐则一定高效。师生为了高效而牺牲了其固有的快乐幸福,失则远远超过了得。而和谐课堂则因师生之间心灵相通而形成一种愉悦的心理场,即所谓的高效情感,学习的高效率也就有了不求自得的结果。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李孝河】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要素。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把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前提,也是其关键所在。我们首先做的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坚定不移地落实好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精神,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四种观念”: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观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的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同时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即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的关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陶继新】由
【李孝河】为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加强师德建设,如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邀请全国师德标兵张桂梅到校举行师德报告会等,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还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的优势,邀请了像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等30余名高层次专家、教授、名师到校作报告、上示范课、同上一节课、诊断教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陶继新】全国师德标兵到校报告,给教师心灵的震撼;而高层专家、教授和名师到校作报告与上课,则可以提升老师们的业务水平。我一直认为,要想提升思想与文化品位,关键是要“取法乎上”。为什么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因为这样的“君”在做人与为学两个方面均属上乘,是老师们一生追求的目标甚至是崇拜的偶像。一个不断听“君”报告与讲课的教师队伍,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向“君”靠近。久而久之,就有了“君”的风度与水平,就成了当地甚至更大范围的名师。“名师出高徒”,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学习能力,也自然就有了比较快的提高。这样的“以人为本”,显然已经进入到了高层境界。
【李孝河】我们提倡教师要具有“静的状态”和“高的境界”:要静下心来,不为外界的浮躁而动,静心学习、静心研究,静心发展;工作要高标准、高追求,善于用心思考,善于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把每件小事都做成精品”,达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高境界。我们努力做到:一是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个不爱学习的教师,肯定不是一个好教师。我们努力为教师营造学习氛围,让浓浓书香滋润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二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状态。我们提出“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口号,人人开展课题研究,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成果展示,保证个个课题能落实,次次研究有收获。三是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引导教师养成时时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积累,在反思中发现,在反思中成长。
【陶继新】教师具有“静的状态”非常重要。当社会浮躁之风频频袭来的时候,一些老师的心灵也跟着喧嚣起来了。于是,不再全神贯注于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将这种浮躁之气有意无意地传染给学生,进而形成一种躁动不安的消极“场”,学生的学习精神与心理状态因此而受到污染。所以,要想方设法,让老师的心定在学生身上,定在自身发展身上,这样,学校发展才能拥有流动不息的生命活水。
只有静心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您所说的高的“境界”。境界决定的不只是成败,还有学生发展的走向。我们将目标锁定月亮,尽管不一定得到月亮,却可以瞭望满天的星斗与如水的月光;况且,说不定哪一天我们还可以承载宇宙飞船抵达月球呢!看来,高的境界给了人奋斗的信心,让人看到美好的希望,且可以为之而去努力。
学习一旦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就会生成一种终生向上的精神动力,以其持续不断的文化升值,向自己的学生输送精神的食粮。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在长期的读书中,不断地丰盈自己的思想,且可以将这种思想外化成行动,影响自己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因这种学
【李孝河】我们组织教师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名校考察学习,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名校挂职锻炼。与名校建立联姻关系,开展交流活动等。近两年,学校每年外出学习和教研交流的教师都在200余人次以上,一线教师几乎都曾外出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这些活动使教师开阔了视野,积累了教学经验。
【陶继新】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不只是学习先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开阔了眼界。“走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样重要。开阔的视野对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往往在不经意间发挥其意想不到的作用。即使教师在学习空闲时间,游览一下异地名胜古迹,都会在不自觉中积淀成思想与文化,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笔资本。
【李孝河】我们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团队,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优秀教师管理,鼓励教师走“学习、实践、科研”的名师之路。建立“名师工作室”,让名师发挥在教师专业发展和青年教师培养中的示范引领效能。目前,学校有教职工31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73人,中学一级教师82人。有荣获全国、省、市、区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等称号的教师170余人次。
【陶继新】你们鼓励教师走“学习、实践、科研”的名师之路,且已经有一批教师脱颖而出,这对打造学校品牌无疑是一个战略决策。不过,名师的培养一定要注重积淀,千万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没有一个是速成的。名师重的不应当是名,而应当是实。人格高尚,学识渊博,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之后,才能进入名师的殿堂。
【李孝河】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前几年,我校招聘了大批大学本科毕业生,怎样激发这些青年教师的活力,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就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制订了《关于实施‘金字塔’教师培训战略暂行规定》,对青年教师按照见习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制定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聘任制和考核体系,通过“导师制”进行导帮带,让青年教师像“金字塔”一样逐步提高,达到教育教学的“塔顶”。
【陶继新】在与你们学校的包括80后的青年教师座谈的时候,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他们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年轻是他们的一笔年龄财富,也是他们的一个生命经历缺失。学校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培养,这种活力就会形成生命发展的动力。“导师制”无疑是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个好方法。富有经验的老师教给青年教师的不只是教学经验,还有为人之道;而他们也没有一味地付出,他们也从青年教师那里获取了青春的活力,以及新的思维与新的思想。这样就构成了双赢的态势。这里面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老教师特别是名师,一定不要滋生优越感,青年教师一定不要太过气盛。不然,导师制中的双方就形不成一个“共同体”,甚至会造致一种心理的裂痕。
创建民主、和谐的高效课堂
【李孝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改变以教材为本位来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真正做到把时间、健康和能力还给学生,就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建充满生命力的民主、和谐、高效课堂。
【陶继新】要想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要关注三个“生命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文本。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正所谓“君子不器”也。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文本的生命意识。如果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只是将其视作文字或数字的积累的话,文本就会处于沉睡甚至死亡状态。其实,文本是有生命的,因为它是有生命的人写出来的,其间熔铸了写作者的生命感悟或理性思辨。所以,师生在面对文本的时候,要用生命与之“对话”,激活其沉睡了的生命。而这种生命一旦被激活,就会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对接与碰撞的生命场。
【李孝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明确要求做到“一个突出”、“两个目标”、“三个优化”和“四个转变”。也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轻负、高效,优化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方法、优化集体备课,转变课堂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师生、生生互相激发、合作质疑并达成体验的课堂呈现过程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陶继新】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不但要共同学习,还要共同成长与共同快乐。共同成长不是缓慢行进,而是快速发展。共同快乐不是哪几个人的愉快,而是师生之间形成心理的和谐,彼此传递着快乐、感受着快乐。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不但高效,而且高度愉悦。所以,“共同体”还形成了一个优质生命场,大家都会在这个“场”里享受到学习的幸福。
【李孝河】我们鼓励教师用“创新”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不拘泥于传统,探索教学新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苟日新,日日新”。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激发了课堂活力。
【陶继新】合作学习具有动态与积极的特点,每个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否定别人的意见时,心灵都是处于开放状态的,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使学习进入物我两忘的“乐之”审美状态之中。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较快地破解知识的难点重点疑点,还在“群情激昂”之中培植了合作精神。
【李孝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革新和重建。为了落实“先学后教”的学为主、导为辅的教学思想,我们采用“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导为主导,让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意图,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这种模式流程明确,操作性强,通过教师有效地“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实现了课堂的拓展,让课前预习、课堂和课后相互连接和沟通,形成了持续性、连贯性的学习链条。但这种教学模式对“学案”的质量要求高,需要教师个体与集体智慧多次进行有机融合,有的环节的落实扩展到了课堂外,所以开始的实施非常关键。我们之前曾多次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论证,也多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指导培训。“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陶继新】“学案导学”是近几年教学上的一个新生事物,有着很大的生命活力。不过,这里面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学案”的形成应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而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要像孔子那样“循循然则善于诱人”。二是学生在“学案”形成过程中,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挑战精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嘛。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人格上平等的和谐“团队”,才能产生超越意义上的高效。三是切忌面面俱到,而是突破群体需要解决的难点重点疑点;只要学生课下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一般不要纳入“学案”的范畴之中。
【李孝河】我们还成立了“学科研究中心”。其核心工作是学科教学研究,重点解决国家课程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集体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高一、高二、高三学科教学的衔接,同时及时解决各级部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学科本质问题,为各年级打造高效课堂搭建了平台。
【陶继新】成立“学科研究中心”,既可以集中相同学科教师的智慧,又能够使每一个老师都从这些智慧中“分一杯羹”。同时,这个研究中心具有学科研究的学术氛围,又具人心凝聚力。大家群策群力,一些有发展潜质的老师就可以在这片沃土中快速成长。
【李孝河】我们积极推行“先行课”,在每学科超前一周集备的基础上,由负责教师通过精备上“先行课”,全学科教师参与听课,然后集体研讨评课,进行修改,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案”。让每堂课都融入集体智慧的“先行”因素,形成学科合力。
【陶继新】上“先行课”者只有“精备”,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在大家质疑问难时应付自如。这就不能一般化地备课,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其他老师呢?也绝不能听之任之,因为他们也要在集体研讨中发表自己的“高见”,所以,也要备课。这样,形成的“学案”才真正具有了智慧系数。
【李孝河】我们认真实施“导师制”,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和班主任协调,让每位教师确定4-5名学生为指导对象,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帮助指导,有效地促进了优生的培养及待进生的转化和提高工作。
【陶继新】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也是充分体现民主自由的过程,导师与学生都是各取所需,这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师生之间彼此信赖的关系。你们的“导师”不同于大学的导师,而是缩小了的“微型”“班主任”。这样,学生不管在任何方面遇到问题,都可以直接迅速地与自己的“导师”取得联系并得到帮助,“导师”也会将解决这些“研究生”的问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孝河】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坚持向过程管理要质量。学校修订完善了《城阳一中教学常规》、《城阳一中学生学习常规》、《城阳一中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等制度,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陶继新】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常规管理对于青年教师尤为重要。但你们的常规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适应素质教育之下的“新”规。不然,常规就会成为学校发展的桎梏。特别欣赏《城阳一中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让学生从重负之下走出来,才能有心灵的舒展,才能实现学习上的高效。
【李孝河】学校不断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走科研兴校之路。提出“人人有课题,问题即课题”的思路。认真组织示范课、汇报课、观摩课,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和“优质课”比赛,参加区级以上教研活动。通过校园网,建立教学研究平台,并创建了具有学校教学特色的“学科教学资源库”。近两年,作为青岛市“课题协作体学校”,承担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培训及校本研究》、“十一五”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创新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等6项国家级课题,省、市、区12项课题研究任务。完成了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项。课题研究中坚持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与新课程理念落实相结合。
【陶继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会越来越丰富,这就形成了属于你们城阳一中的一笔优质资源。每个老师既可以从中“拿来”适合于自己教学的资源,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输入资源库中。我觉得,资源还应当是动态的,不但是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要不断提升。对于既有资源,不是马放南山,而是要经常性地进行审视与研究,使资源不断优化与创新。这样,资源库就会成为大家共享的智慧库,成为大家学习且收藏的精神宝库。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李孝河】古人对人才的培养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论述,而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形成了“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具体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人格塑造、智能开发、智慧启迪和学业素养的提升,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陶继新】这些年来,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重视应试而忽视学生健康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你们“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的理念,不但是对“应试教育”的挑战,更是从最本质意义上关注学生的成长。毛主席谈到“三好学生”时,第一就是谈的身体好。没有了身体健康,即使成绩优异、道德高尚,也因终成“废品”而抱恨终身,更遑论成为社会栋梁之才了。
【李孝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培养人格完善、具有良好素质的个体。我非常推崇爱因斯坦的观点: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陶继新】学生如果在人格与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即使一时考出高分,甚至升上“理想”的大学,也会在未来行程中出现问题。你们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就从急功近利的小圈子里面走了出来,去瞭望学生前行中的那一方蔚蓝且辽阔的天空。
【李孝河】我们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追求真理等高尚的思想品德。如:在课堂学科教学中落实情感教学目标,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在军训中培养学生的国防和纪律观念;结合“十一”和“五四”等重大节日,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陶继新】孔子说:“仁者爱人。”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爱心。一个有爱心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也会将其爱心自然而然地洒向社会。其实,天地之间有一个规则,就是当你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爱你;一味索取爱者,大多被爱所遗弃。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也是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李孝河】“率性之谓道。”我们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成立了奥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兴趣小组和“北极大陆”文学社、“书画社”、“小记者团”等学生社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了“奥赛辅导基地”;我们选派师生到江苏奥赛基地学习奥赛辅导经验;我们邀请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罗凡华,为师生上“轻松发明课”。一系列措施,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继新】已经领略了你们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在采访您的时候,你们学校不正在举办“尚德电力杯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城阳赛区选拔赛”吗?当时您的脸上一直洋溢着收获的幸福,因为在您看来,学生的成功,就是您的骄傲。你们没有让学生在题海之中苦苦挣扎,而是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收获快乐,在“轻松发明”中享受喜悦。
【李孝河】社会是育人的永恒教科书。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们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社区服务、社会调查、感恩活动、劳动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在生命体验中受到知识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心灵的洗礼。
【陶继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如果将学校学习视作“张”的话,“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则是“弛”。这是生命成长之道,缺一不可。况且,你们所安排的这些属于“弛”的活动,还是学生生命成长不可缺少的必需内容,尤其对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就更有作用。
【李孝河】城阳一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硕果累累。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升入名校深造。近两年,学生有100余人次在全国省市才艺、知识、技能比赛中获奖,在省、市运动会上共获得7金13银18铜,涌现出众多获得“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特长生”、“全国十佳青少年记者”、“山东省优秀学生”等称号的同学。
【陶继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们之所以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就是因为你们持之以恒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学生取得的还不只是荣誉与成果,还有由此升腾起来的自豪感与自信力。而这点,则又可以促使他们更加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去攀登新的高峰。
李孝河简介
李孝河,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留学预科学院国际教育专家委员,山东省高级中学协会理事,青岛教育学会会员,城阳区人大代表、城阳区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中央教科所“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试验”优秀实验学校校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优秀实验学校校长、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校长、青岛市农村教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优秀教师、城阳区劳动模范、城阳区优秀校长等称号。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19日,第4版。)
用“责任”打造学校品牌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的责任文化
陶继新 丁新忠
【编者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人类理想与良知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可是,目前独生子女安于享受、责任感逐渐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而未来社会发展对公民责任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为此,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将“责任”定为校训,提出了“责任引领,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责任的公民”的办学目标,通过“责任文化”建设,努力让责任走进每个师生的灵魂深处,为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增加时间,拓宽空间,夯实基础。因此,
构建浓郁的“责任”氛围
【丁新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发展学生的责任能力,需要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样的责任传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这种状态下形成的责任行为可以融入学生的灵魂,可以成为学生执著的信念。为此,我们通过发动全体师生,对学校环境“以我的责任我承担”进行责任打造,力求使每一寸土地成为生长责任的沃土,每一块墙壁成为承载责任的平台,每一个教室成为生产责任的空间。
【陶继新】责任作为学校文化的范畴,有着无处不在的特点。文化的核心是内化,必须排拒强制而亲近熏染。当责任悄然走进全校师生的心里之后,责任作为你们学校的文化品牌也就形成了。
【丁新忠】首先,围绕“责任”这一主题,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空间,精心规划校园各类建筑设施,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力求精、细、美:在正对校门的教学塔楼的墙面上镶嵌刚劲有力的“责任”两字;中央大道两边的长廊橱窗里悬挂的是行政每天的责任“五问”、师生每天的责任“五问”、二中老师的责任“承诺”、二中学生的责任“承诺”以及责任师生、责任家庭的感人事迹等内容;在学校所有的楼梯台阶一侧粘贴中外古今的责任名言。
【陶继新】在你们学校,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内容几乎都有“责任”在无声地说话。耳濡目染,责任就会定格在师生的心里,渐渐变成与责任相系的行动。
【丁新忠】其次,我们在全校师生中组织开展了“一句话说责任”责任格言征集活动,并将征集到的责任格言让有美术基础的师生配以与格言内容相一致的图画。将语言与图画结合,把师生对责任的诠释做成精致的壁画,在走廊、教室、办公室中布置,让师生朝夕相“见”。本学期,在学生对责任有一定的认识后,又再次向学生征集责任格言,角逐出优秀小书法家,让他们书写出来,张贴在校园内,取代了原先的名人名言。
【陶继新】“一句话说责任”责任格言是对责任的高度浓缩。为此,他们有的需要查阅许多资料,有的需要反复思考,有的需要他人的点拨,更多的是自己的生命感悟。由于来自师生的“得意之笔”,因此人人都会自我欣赏。特别是配画作为壁画展出之后,这些格言就有了特别的诗情画意。于是,责任形成就不再是简单枯燥的道德行为,而是有了审美的愉悦。
【丁新忠】再次,我们还在全校师生中征集“校园彩铃语言”,让全校学生一起思考每一节课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将征集到的最佳“责任要求”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做背景,制作成校园“彩铃”,以便让师生在每一次上下课的过程中反复“聆听”。让学生在责任的环境中感悟,在责任的校园中提升,使学校常规管理的制度和要求真正内化为师生的自我需求,内化为全校师生自我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觉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让学生在责任的情景中体验感悟、学会负责、学会判断、学会选择,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教育特色、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陶继新】“壁画”悦目,而“彩铃”则动听。听的过程不但悦耳,而且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记诵在心。这种无意识记忆,由于乐在其中,就比机械记忆特别是强制记忆更容易深入心灵。于是,责任言行,也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之中沛然而出,形成“道法自然”的一道文化风景。
“责任田”让人人守土有责
【丁新忠】责任改变命运,责任成就未来。责任目标一旦确定,就要付诸行动。当然,必须遵循知行合一的规律,找到推行的抓手,搭建实践的平台。否则,责任文化建设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起不到应用的效果。
【陶继新】从王阳明到陶行知,都在倡导知行合一。知与行是彼此相联的,王阳明甚至认为这是一回事。关键是,知当系心理层面的良知与责任,行则是与这个心理相一致的行动。
【丁新忠】对我们的许多行动,对符合规律的行动,古人已经作了很好的哲理概括。遵循知行合一,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渗透到一言一行之中。我们为全校每一位同学分配一份“责任田”——负责一个包干区的清洁卫生,帮助好一位同学的进步,承担一次社区服务,做好一名志愿者。
【陶继新】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责任”关系重大,可是,却要一点点地落实。您将这重大的责任分配到人,而且各有自己的“责任田”,让大家守土有责。每天尽一点责任,天长日久,就会将责任意识定格在心里,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很有责任感的新时代的公民。
【丁新忠】在推行责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和我的行政班子也是受益匪浅。我们每一位行政人员也有自己的“责任田”。在这份“责任田”里,从环境的卫生、秩序的维护、氛围的营造等,我们都要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我们的责任意识前所未有的强烈。我们全体行政人员努力成为践行责任的楷模,用行政对责任的承担展示承担责任后洁净的环境、井然的秩序、温馨的氛围,让全校师生感受每一位承担责任的行政人员的良好形象。人人都承担一份责任,学校就会如
【陶继新】行政人员虽非教师,但同样是学校形象的代表。他们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动使得学校环境优化,而美的环境则可以优化人的心情。优质的情绪不但会使工作更加高效,还会提升人的整体生命质量。学校是一个集体,整个学校的和谐需要老师、行政人员和学生共同构建。设若其中有一点不和谐的音符,整个学校就会出现问题。看来,责任无处不在,无处不发挥着作用啊!
“责任卡”记录学生美德言行
【丁新忠】我们对学生的责任要求主要体现在“责任卡”上。在这张卡上,分列着“责任畅想”、“责任行动”、“责任体验”三个子栏目,上面详细记载着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的美德行动,并附有教师、家长、同学的多重评价。
【陶继新】“责任卡”不是有意去“卡”学生,而是一种责任的象征、一种荣誉的记载。它既记录了学生的美德言行,也为每个学生做了一次走向真善美的心理暗示记录。长期积极地进行心理暗示,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心里都会装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
【丁新忠】确实如此。我们要求将“责任卡”随身携带,每星期检查、评价,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责任卡”是监督卡,时时警示自己的言行;“责任卡”是承诺卡,事事兑现自己对责任的承诺;“责任卡”是形象卡,处处展现二中学生的风采。让“责任卡”真正发挥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自我提高的作用,以达到实践责任、塑造美德的效果。
【陶继新】“责任卡”可以产生自我激励的内趋力。当一个人因尽一份责任而受到人们称道的时候,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欣慰与自豪感,即生成一种生命成长的正能量。人人都带“责任卡”,还会形成一种正能量的“场”,产生超越想象的“场”效应。
【丁新忠】说到心理暗示,我们还有一项举措,就是每天晨会课上,各班由值日班长带领全体学生进行集体宣誓。誓言围绕有关践行“责任”,由学生集体商定。如“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我的言行举止要对学校负责、对班级负责、对自己负责”等。通过自我承诺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净化思想,规范行为。
【陶继新】誓言是庄严的承诺。每天集体宣誓,会将这种承诺更加神圣化,从而在心灵层面督促自己在现实中更加富有责任。
【丁新忠】“责任卡”的推行虽然时间不长,但产生的积极效果非常明显。我们也感觉到,责任文化的推行有了更好的抓手。
【陶继新】文化的关键是内化。责任如果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就会变成自然的行动,生成高尚的人格。
“十佳责任教师”引领全校教师走向真善美
【丁新忠】不仅对学生,我们对老师同样有责任要求。师生共担责任,就会产生像您所说的“场”效应。我们提出,作为有责任的二中老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要用自己对事业的执著影响学生,用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带动学生,用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心感染学生。
【陶继新】教师之所以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担当着塑造人的灵魂的历史责任。一个有高度责
【丁新忠】学校发展,教师是关键。我们制订了《“十佳责任教师”评选方案》,每年举行“十佳责任教师”评选。这项活动全员参与,家长、学生推荐,教师互评,候选人名单和事迹在学校网站公示,公开投票,隆重表彰。教师都把当选“十佳责任教师”视为最高荣誉。每次,总能把最有责
【陶继新】“十佳责任教师”评选意义很大;正是因为意义大,才从制订方案到评选表彰,搞得如此正规而隆重。人人都知道典型的意义与作用,可是,如果典型离我们太过遥远,就会有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而你们评选的典型就在身边,大家可以从这些典型的举首投足之中感受责任的实在与价值。学校是育人之地,这样的评选,还可以使教师从关注职位职称移向关注修身做人。这种正导向,还会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校风气。
【丁新忠】责任教师的评选促使我们的老师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责。他们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切实负起责任,有效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做有责任的教师”已经内化为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的老师早早来到学校,指导学生打扫包干区卫生。了解到学生生病了,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汽车送学生去医院,为他们垫付医药费;学生住院期间,每天为他补习功课。每当我看到这些,我都非常感动。我感到,我们的老师是最有责
【陶继新】在你们这所学校里,人人都会感到幸福。学生感受来自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享受关心学生带来的心灵愉悦,校长感受师生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有的时候,我就想,天地宇宙太博大了!地球在其中只是一个点,而某一个生命在地球上只是沧海一粟。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的相知相处,是一个天地机缘。因此,彼此一定要万分珍惜。学校,就为师生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个“人场”。所以,老师就要爱学生,学生就要敬老师,校长就要为师生自豪,师生就要为学校争光。这样,才是真正的和谐,才对得起宇宙天地。这是不是有点玄呢?不。天地运行也是有规则的,和谐则天地昌达,人人幸福;争斗则天怨人怒,人人遭殃。您和您的师生是幸运的,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家长也会认可、感谢你们,你们也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佳责任家庭”评选将责任文化延伸到家庭
【丁新忠】在责任文化建设过程中,父母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对学生成长影响很大。家庭教育不好,子女成长很难,甚至会出现5+2=0的现象。可以说,每个特殊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将责任文化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努力将责任文化由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校外、由学校向家庭延伸。
【陶继新】我有一个讲座,题目就是“今天怎样做家长”,其中谈了十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家长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老师教学必须有教师资格证书,父母呢?没有。结果,好多家长认为孩子养育是其责任,教育则是学校的责任。其实,家长应当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应当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可是,不少家长的这种意识比较淡薄。你们进行责任教育得到了家庭的支持与配合,显然是深得责任教育之要义的。其实,家长一旦知道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之后,大都会特别自觉地去履行这个义务。所以,责任教育一旦走进家庭,就会事半功倍。
【丁新忠】关于家庭教育,我们围绕“责任文化”进行了首届“十佳责任家庭”的评选。学校制定了“注重沟通,争当表率,德才共育”等十项评比标准,要求每个家庭对照标准开展学习,在每天的家庭生活中落实责任教育。这项评选从宣传发动、对照实施、提交申请到确定候选家庭、网络投票、公布结果,历时半年之久,评选的目的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评选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责任”、内化“责任”的过程。
【陶继新】家庭教育资源有丰富性与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如果进行充分开发,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效应。你们用了半年时间进行这项评选活动,一是看出你们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二是在这个拉长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家长更加深入地明晓了自己的责任,从而将责任意识深深地根植到他们的心里。其实,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之大,一点也不比老师差。让他们与老师一道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形成一个家校合一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效果就会成倍甚至数倍地增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素质也在提高。如果每个家长都有了责任意识,不但对孩子、对学校,而且对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丁新忠】确实如此,评选对家长触动很大。许多家长在反馈表中表示: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评选活动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标准,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在参与评选的过程中实践了自己的责任,完善了自己,发展了孩子。
【陶继新】家长的素质高下有别,对孩子的关注度也不一样,所以,在交流的时候,有些关注孩子教育的捷足先登者的鲜活经验,就会对没有家庭教育意识的家长产生一种心灵的冲击,从而使其迅速觉醒。家长责任意识强了,就会特别重视“十佳责任家庭”的评选。因为他们从中获得的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还有对孩子教育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孩子成长起来的一种幸福感。
【丁新忠】在评选过程中,我们挖掘出许多感人的教育事例。在“十佳责任家庭”表彰会上,请责任家庭代表作了经验介绍。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和孩子一同成长。他们的经验引起了家长广泛的共鸣。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式的教育网络,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责任”的大环境中,养成视责任为生命的良好习惯,从而自觉地在生命中演绎更多的责任,赢得人生中更多成功的机会,享受生命中更多的欢乐和幸福。
【陶继新】孩子的成长带动了家长的成长,而这一成长的桥梁就是你们学校;反过来,家长的成长又会促进孩子的成长。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共同成长的生命链条。久而久之,这种共同成长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再往后,家长与孩子就会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乐此不疲,进入审美状态。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就有了一种质的飞跃,我们期盼的孩子持久的生命成长就会化作现实。
“责任课堂”让教学走向愉悦高效合一的境界
【丁新忠】如何将责任要求引入课堂,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是二中教师最大的责任”的研究目标,不断丰富责任文化的内涵,将“责任”二字落到实处。因此,抓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成为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全校进行“责任课堂”的问卷调查。利用周一教工例会,交流课改中的得与失,并把这些感受、困惑、激情、经验编写在每月的《二中教科信息报》上,及时发布课改的信息。通过磨合、探索,开展了二中第一届“责任课”评比活动,推选出一批积极投入到课改、成果显著、符合责任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师,向全校教师开设展示课,让教师们的思想逐步走向责任课堂的理念,形成二中课堂特色。现在,我校初步形成了“责任-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陶继新】责任意识的形成不只在活动中,而且应当在课堂上。教师越有责任感,就会在教学上投注越来越多的精力;学生越有责任感,就会在学习中生成越来越大的兴趣。即使在教与学中的一个小的场景,责任都会如影随形地产生它的影响力。因此,“责任课”的评比,当是你们学校责任文化的必然“创意”。如果抛开课堂谈责任,就会失去责任生成的最佳土壤。
责任不只体现在个人的尽力上,还体现在彼此的合作上。教师教育学生,优生帮助学困生,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责任必然的归宿。此时此地的责任,已经“天然去雕饰”地融化在师生的心里;教与学的高效就宛如一个游泳健儿,游刃有余地遨游在师生责任生成的大海里。
【丁新忠】我们形成了“责任-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其设计和操作流程主要是:责任备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互动探究→交流评价→目标达成→强化责任。我校通过规范备课组活动,落实责任,把“一课三议”和“三课一评”要求融进备课组活动之中。要求备课组长与同组其他教师一起,先综合考虑整册书中所有章节之间的关系,再分清每一章节中各个知识点的主次和难易。组长先示范备课,在此基础上,根据组内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合理地分配备课任务。第一轮分散备课结束后,再进行第二轮组内集体审定。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教案生吞活剥、生搬硬套,而要根据各班不同的学生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调整教学容量,有层次地设计课堂提问,每个教案上必须体现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的独特理解,必须有明显的增删和改动痕迹。每个单元教完后,备课负责人必须根据教师的教后反思对教案进行再修改、整理。
【陶继新】“责任-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虽然只出现了一个“责任”,但是,每个阶段都有责任在。在“责任备课”过程中,备课就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想着其他教师的备课,特别是要想着如此备课对学生智慧生成的可能。创设情境不但需要感情与技巧,而且要胸有责任。否则,生成的情境就有可能游离教学的本质走向。在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和交流评价这一过程中,不能心里只有自己,而要有你面对的教师与学生。要考虑他们的意见、建议,思考共同探索问题的意义,肩负起让群体在探究中都有提高的责任。这样的“目标达成”,才能真正起到“强化责任”的作用。
【丁新忠】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参与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陶继新】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反映了你们责任价值走向的正确性。“独立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心灵状态下挥洒各自的才思,从而使学习走向愉悦高效合一的境界。这样,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才能各抒己见,甚至是唇枪舌剑。群体智慧在这里碰撞,也在这里合成。每一位学生都会在这个环节中摘食属于自己的那颗“果子”。
“责任文化建设”让人人都打上责任的烙印
【丁新忠】我们希望通过责任文化建设,让每一个走出二中的人都能够深深打上责任烙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让每一个走出二中的人在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演绎更多的责任。
【陶继新】学校承担着培养人的重任。学校教育没有了责任,就失去了其最本质的属性。一个人知识不管多么丰富,如果没有了责任感,非但不会造福于社会,还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有了责任,工作与学习就不只是为自己,而且也是为他人、为社会。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有责任感的人。
一旦养成“视责任为生命”的习惯之后,生命就会产生一次巨大的飞跃。不但人格提升了,就是学习也有了不竭的动力。人们通常讲,兴趣是学
【丁新忠】责任教育实施三年,效果明显。一是学校的文化气氛进一步浓郁,环境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特色更鲜明;二是教师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凝聚力明显增强;三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在二中这个责任校园里,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蔚然成风。每当看到学生在校园里俯身捡起地上一片纸屑的背影,每当看到学生遇见老师举手问候时的笑脸,每当看见失主给拾金不昧的学生送来感谢信,我都由衷地感到高兴。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他们正承担着他们应承担的责任。
【陶继新】去年去你们学校采访的时候,看到地上一尘不染,学生个个彬彬有礼,我感到这是一个育人的圣地。学生整体层面生成优秀的品质与良好的学风之后,学校就有了真正的生命力。我们常说“教育任重而道远”,而当责任意识内化到学生的心里之后,远方自然就有了绚丽的美景。
【丁新忠】责任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最有价值、最有品位的文化建设载体。我们将努力挖掘它的内涵,全力拓展它的外延,将“责任”这一文化品牌进一步做细、做实、做强、做大。恳请
【陶继新】你们不但要努力保住既有的品牌,而且要更好地打造这个品牌。如何更好地提升这一品牌的价值,使之更具知名度与美誉度,就成了你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载《现代教育导报》,2009年8月3日。)
为素质教育而战的乡村小学校长
——对话董春玲校长
陶继新 董春玲
农村资源不“少”
【陶继新】说起实施素质教育,有的农村校长就说:我们难啊!我们的资源太少了。其实,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关键在于你怎样认识这个资源,怎样去开发这个资源。
【董春玲】我赞同您的观点,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城里的孩子可以玩机器人,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树叶,捏泥巴,做手工,这同样能起到发展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的家长多才多艺。我们尝试着把有专长(比如果树修剪、草编技术)的家长请到学校,让他们当我们的“老师”,这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对于表现好的家长,我们还颁发了证书。学校有一片银杏园,不知为什么就是不结果,我决定让家长来给“诊断”一下,出个“处方”;还有一棵桃树,想让家长嫁接多个品种,家长乐此不疲。学校要发现和创设自己的特色资源,这是农村学校的优势。
【陶继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下跟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家长如果认可学校的理念与做法,就会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力量,甚至可以起到学校起不到的作用;第二,在挖掘家长资源的时候,家长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负担,而是感到特别的自豪与自信,因为他们可以以“老师”的身份,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面前一展身手。如果专门培训老师,一是需要时间,二是这样的培训也未必
【董春玲】开发家长资源,就要相信家长,联系家长。通过举办联欢节、家长会和校长开放日等,我们将家长吸引到学校里来。当然,也需要引领他们,让一些新的理念渐渐地进入他们的脑海之中。这样,家校就能形成一种育人合力,家长帮助学校也就更加自主自愿了。
【陶继新】这样一来,学校老师也是
【董春玲】2008年暑假我一直在想,如果不补充新教师的话,再到哪里去请老师呢?到校外去请,让家长当我们的老师,这笔资源丰富,而投入又非常少。特别是我们与家长的关系日渐密切之后,发现资源几乎无处不在。
【陶继新】资源不但要丰富,还要越来越优化。比如教师吧,他们的思想文化品位的提升,也是在深层次上优化学校的资源。
【董春玲】所以,我们大力倡导教师读书,让他们在读书中成长。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陶继新】学生也是资源,有些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嘛!
【董春玲】有一个学生乐感特别好,擅长舞蹈,我们就让她利用“周末大实践”自编舞蹈,让学生教学生,效果特别好。
【陶继新】您说过一句很好的话:学校不是孤岛,即使封闭起来,人家也会去评说。与其如此,不如干脆开放办学。
【董春玲】是的,我就主张开放式办学。学校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时候,村民也参与进来,他们把小手绢一层一层地打开,然后从毛票里边取出一张,庄严地捐款。这对学生是多好的教材啊!我们开放办学了,周围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丈八丘学校,出租车司机都成了我们学校的义务宣传员。如果有谁问起丈八丘学校,他们就会自告奋勇地告诉他路怎么走。
【陶继新】你们的学校开放了,村民进来了,他们与学校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您刚才谈到的农民捐款,他们为什么跑到学校来捐款?因为在他们心里,这里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孩子面前捐款就更加高尚。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农村与城市还有一个可以共享的资源,那就是网络。不管天南地北,鼠标一点,都可以各取所需。
【董春玲】学校的微机室三年前就上网了,而且
农村情结不“减”
【陶继新】在采访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时候,我就为其浓浓的农民情结所感动。这位拥有“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十几个荣誉称号的校长,对农村小学,甚至对所在村庄的村民的感情一直挥之不去。提拔他为团县委副书记,却被他一次又一次地推辞了;请他到大城市名校去发展,也被他一次又一次地婉拒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您有点像他。现在您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可是,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淳朴与善良。
【董春玲】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和老百姓情有独钟。所以每次外地朋友或者各级领导来学校,只要想听汇报,我都会有一句:我代表我们全体师生和父老乡亲,希望能够为这个农村小学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一直在想:我能为农村的孩子做一点什么呢?
【陶继新】从农村走出来与没走出来是不一样的,对农村怀有感情与没有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您是一个一直怀有乡村恋情的人。对农民有种深层次的爱,同时因爱屋及乌而更爱他们的孩子。孩子们在学校学好了,最受益的还是农民。有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他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文化。您知道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始终为了这种需求而一直努力着。
【董春玲】我也对自己有这种自主和自觉的意识感到满意。当然光有感情还不行,还要学习和实践,而且要带领老师们更好地发展。
【陶继新】您对农民的感情一旦扩展到老师们那里,就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老师的潜能的发挥、自主意识的觉醒,带给孩子的则是生命的快速成长。特别是由于有了爱,孩子们会感到幸福,而且这种幸福还会在其生命的历程中延伸。
【董春玲】我
【陶继新】爱的真谛是付出与奉献。如果为了校长的名利,为了教师多发奖金,所谓的爱就变了味道。从一见到您,我就感觉到您的爱自然、真诚,这些是写在脸上的,装是装不出来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师与学生才真正地信任您。
【董春玲】老师们说我是扑下身子干工作的。我认为教育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在和乐的环境中是幸福的。尤其是到了晚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会特别温馨。
【陶继新】对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十年、二十年能够把周边农村变得文明而又和谐,真的是功莫大焉。
【董春玲】所以有很多人说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
【陶继新】新农村的新,GDP是个指标,但文明和谐是最重要的指标。农民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劣根性,
【董春玲】去年学校改造时,很多同志说,这种开放式的院墙不合适,怕村民进来破坏,而且建议把大门关上。事实上,让老百姓进来看看学校有利于沟通心灵,心灵近了,就和谐了。现在附近的老百姓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公园。
【陶继新】我有一个观点,就是看人先看好的一面。如是做了,好的一面往往还会扩大。如果将老百姓想象得比较好,他们优秀的一面也会呈示出来。
【董春玲】今后想利用周末和假期向村民开放图书,学期初进行交流和评选。很多图书,学生、老师已经看过,所以向家长开放,向村民开放,自有它的价值。教育的本原就是求真求美。
【陶继新】您这是小学校,大教育,你们不仅仅是教育学生,还想着周围的老百姓。现在这样做的还不多,做起来会成为一个亮点。即使丢掉一些书也无所谓,他们不喜欢才不拿呢!况且,不断地读好书,就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
【董春玲】2008年8月份以后,上级领导让我兼任教委副主任,想给我一个大的平台让我辐射带动。我本来觉得十分累赘,很多人却很羡慕,但是后来我想,我可以带动更多的老师一起成长。我觉得人不能独,小环境好了,大环境就美了,身处其中是幸福的。
【陶继新】不独,就是善,校长尤其需要善良。一个不善的校长是可怕的,会
【董春玲】学校最终要把学生送出校门,要让他们在走出校门时有一种持续发展的本领,老师不论即将退休还是不退休,都要有一种持续的心态,所以我们追求的就是——让校园成为师生持续发展的家园。学校要有一个发展规划,每一个人也要设计一个小蓝图,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的持续发展,这样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再系统地去做,老师就会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学校也是如此。
【陶继新】发展目标的规划是重要的。昨天培训结束后,有几个教导主任问我:教师的倦怠问题怎么解决?我说当然有体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问题是老师看不到希望,若干年之后会了无生趣地老死在这个地方。要让老师有瞭望未来发展前景的规划,每一阶段都有一个飞跃。为此,甚至可以对做得非
【董春玲】我对此深有感触,就我接触过的校长
农村学校不“难”
【陶继新】在采访一些农村校长的时候,他们往往向我诉说很多难处。你们在发展中也经常遇到困难吗?
【董春玲】当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如果老师们都自己主动争取发展和成长,就不会难了。
【陶继新】对于难,应当进行理性的分析。经过努力做不到时就放弃,不但难,而且一事无成;如果遇到困难,校长带领教师主动地去克服困难,就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我认为,如果没有对一个又一个困难的破解,就没有今天你们学校的飞跃式发展。
【董春玲】的确如此,困难是成长和发展的财富,面对困难的时候,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想办法就会有出路。老师说,这三年发展了自己一辈子。我当时在做的时候,就这样引导他们:我们别怨条件差,工作的要求就是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从小处说是职责,从大处说是使命。孩子天天在成长,不能让自己懒惰的、不作为的思想耽误了孩子的发展,上课可以重复,但是生命是不可以复制的。
【陶继新】如果说这三年对教师影响巨大的话,对于孩子的作用就更大了。孩子的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在老师持续快速的发展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因为他们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只在课堂上,更在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就像一颗颗美好的种子,悄悄地播撒在孩子的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种子会发芽、开花、结果。
【董春玲】我们规划学校发展的时候,不是定位在荣誉和奖牌上,而是定位于人的发展,这是回到学校和教育的本原来定位的。把学校投入社会的洪流中,让它顺应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发展方向就不会偏离。
【陶继新】把目标锁定在荣誉上,校长和师生就会为荣誉而战;将目标定位在师生发展上,校长和师生就会为发展而战。目标不同,结果各异。学校需要荣誉,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荣誉而战,尽管可能会取得一些荣誉,可是,就有可能失去本真,甚至人格。而这些最为重要的东西失去之后,再多的荣誉都没了价值。
【董春玲】刚来这所学校的那一年,我一看职称评聘的文件,教龄分数占的比重很大,我要参加聘任一定会落榜。很多人劝我找找领导或者回到中学,立马能够解决职称问题,但是我觉得人应该活得有尊严,所以还是坚持留在了这里。
很多老师因落聘而精神一落千丈,这会严重感染学生。所以,我就千方百
【陶继新】每年的职称评定,真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其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而您很快消融了教师的消极情绪,将他们引领到积极向上的心灵状态之中了。
我常想,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温饱问题解决了之后,更多的应当是精神的追求。而精神追求不在于钱多钱少和有多少荣誉,而在于是不是每一天都发展了,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人的钱财、地位、荣誉等都有可能被剥夺,而唯一不能从你身上剥夺掉的就是你的人品和学识。让老师们认识到这个核心问题后,就不会再为职称等问题而忧心忡忡了。
【陶继新】很多人说我把工作当成了生活和生命。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倦怠,和教师在一起我有充分的自信,和孩子在一起我永葆青春。顺乎人性,做教师的朋友,做孩子的朋友,我感到很幸福。
【陶继新】我认为,幸福是久存于生命个体心中的具有高尚情结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短暂的,而是久远的,甚至是一生的,而且还高尚。有的人有高官厚禄,如果贪污腐败,那不是幸福;有的人拥有万贯家产,如果吃喝嫖赌,那也不是幸福。您与老师们所追求的这种幸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因为您与大家一起发展了,而不是只有自己发展了。
【董春玲】现在我非常渴望学校能够有几位特别有活力的教师来冲击教师的成长,这个团队的精神也需要继承和发扬。目前来说这仍然是个难题。
【陶继新】不仅你们学校,这也是所有农村学校共有的困惑,因为老师的年龄、知识都比较老化。期望在短时间内进一批年轻的老师是不可能的,所以比较现实的还是着眼
【董春玲】我鼓励老师寻找学习的路径,希望老师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子。我也在努力帮助教师寻找“新生”的切入点。人没有“笨”与“不笨”之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换一个角度就可以发现一个新的层面。
【陶继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原本并不太大,关键在于是不是天天发展。只要有一个向上的积极的心态并且付诸行动,不用几年,就会令人们刮目相看。我们自身的成长就能够说明这一点。
【董春玲】我觉得校长首先要定位好自己,校长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其他任何行业相比更具有人性化的责任。
【陶继新】校长的人品、心境、理想,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不正,学校方向就不可能正。
【董春玲】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既然总是要做事,那就踩好脚下一方土,努力做好自己。
董春玲简介
董春玲,女,1976年出生,1994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为莱芜市第四届“十佳”校长,莱芜市教育创新校长,山东省2008年度创新校长。2005年至今任山东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丈八丘小学校长。她立足农村学校的优势,从课程和教师两个层面确立学校的办学思路,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的农村小学成为省内外瞩目的学校,学校现为莱芜市办学水平优秀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典型经验推广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原载于《青年教师》,2009年第5期。)
(收入《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书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文化系学校发展之魂
——对话张志湖校长
陶继新 张志湖
【编者按】陶继新继新先生与胜利油田十一中校长张志湖志湖相识虽只一年多的时间,但是,他的作品却经常化地走进
核心理念“谦”、“恒”应运而生
【张志湖】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我带着许多困惑与期待,参观了一些学校,也考察了一些名校,还看了许多书。这个假期,我没有外出,更多的是在学校里读书、思考,突然有了灵感,就马上记录收集起来,整理到电脑上,专门建了一个栏目叫“研修拾零”。整理思绪以后,非线性的理念不断跳出来。同时,结合放假前我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的学校新文化运动,进行文化反思与提炼。胜利十一中有着四十多年的办学经历,沉淀了丰厚的文化,但是从学校历届领导、老师和学生,到社会各界的反馈印象,总让人感觉在文化体系与品牌方面不够系统和鲜明。虽然我们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等文化定位,但总觉得不够精确、缺乏个性,也没有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品牌。
【陶继新】您谈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而要形成这种文化,首先校长要有思想与文化。它的来源有三个,一是读书,二是实践,三是研究。这三个方面,您基本上都做到了。但是,真正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特别是梳理出学校的核心理念,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还需要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张志湖】是的。我们是按照三个路径酝酿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的:第一个路径是移植过来的,有一个学校是济南一个公司帮助设计的,我将它拷贝过来,用它的旧瓶装新酒。他提“厚德载物”,我说“桃李不言”。就这样设计了一套方案。但是,细细琢磨,发现没有十一中的影子,也没有我个人思想闪光的地方。不是我,张三李四都可以做到。所以这个路径不要了。然后,我发动老师们研究第二个方案。我设计了整个过程,一步一步运作——学校领导开会,中层启动,全体教师发动,老师们把建议汇总上来,反复两次。整合一看,似乎不错,全体教师参与了,而且围绕原有的学校文化,经过检讨和反省,出来的东西比较有学校味道了。虽然比第一个要好,但仍感觉不满足。所以第二个路径又被否定了。进入8月份,我的思考更加深入,也逐渐聚焦。有一天去济南,在回来的路上,突然灵感来了,悟了两个字——谦、恒。对老师来讲,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做人方面应该提出一个“谦”字,在做事方面应该突出一个“恒”字。从“谦”字再上溯,最后追本向上到“真善美”的善,上善若水。善本义是好,好的根本是利他的,从哲学层面向上,先说自己“容人”、“宽容”。后来有的老师说“容”是好,但还有点空,是不是“谦”字,最能体现你的做人,你做人很谦虚、谦和,十一中的老师这些年来,不争不抢,桃李不言,默默坚守,虚怀若谷。
原来我在一小提出的是“从小做起,力争第一”,很向上,但这里面有一种霸气,事事不服输;我们十一中呢,默默坚守,你争第一,我争第二也行,但是我要与学生一起成长。而“谦”则不然,我承认自己的不足,我要虚心向你学习,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合作意识。学校的发展也是一样的,要虚心学习外校的经验,以海纳百川的心怀,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品牌。
【陶继新】您说的“谦”,有继承,也有创新。为什么呢?新领导走马上任的大忌就是否认前任。您不是这样,您在挖掘前任领导的闪光点,“谦”在挖掘之中闪现出来了。况且,其中也有前任领导思想的影子,继承自然就有了。但是,您的这个继承又不是原样照搬过来的,而是有自己的创新。因为您对“谦”的把握很深,也有群众基础,而且与您一贯倡导的真善美紧密相关。《周易》中的谦卦,就有善的意思。老子的《道德经》也提“上善若水”,而且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就是您所说的利他精神。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他性,不但要利于学生,还要利于社会,甚至更大的层面。而教师之间的利他,能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一种风气,也就是校风。好的校风,便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呈示。
【张志湖】说到“恒”,我是这样理解的:目前的学术界也好,教育管理也罢,我感觉最大的一个问题,最大的制约瓶颈,就是缺少一个“恒”字。从教育体制改革来看,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从学习汨罗,学习烟台,到学洋思,学杜郎口,所有这些,有几个真能学到家,真能坚持下来的?
【陶继新】学习别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完全的“拿来主义”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特点,校长、教师文化背景、道德修养不一样,学生来源与基础也不一样,一味地照搬,肯定会出问题。关键是在学习别人经验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要坚持的,正是这个有个性的东西。而一听说一个先进经验就蜂拥而来,不加思考地拿来就用,用得不好就丢,这样的学习,怎能坚持下去?
【张志湖】教育是一条河流,是一个指向未来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作秀,所以,若没有恒心就必定会半途而废,或者功亏一篑。同样,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也要有耐心。自从到胜利十一中来工作那一天起,我就抱定了与老师们同呼吸共命运直至退休的信念。不求别的,给我一个学校足矣!那就得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立恒志,而不是恒立志。在学校治校方略上,既要稳定我们的目标,又要培养大家做事的精神。持之以恒,有恒心,不要半途而废,具体的教学也好,德育也好,最后实际上就是养成好习惯,而习惯培养需要的就是恒心,恒定的东西。所以,从“谦”、“恒”引展开来,然后在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这些方面,就可以“迎刃而开”。
【陶继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恒心,尤其是被人们称之为“百年大计”的教育,就更需要恒心。真正成功的人士,大都具有超人的恒心。向一个高远目标奋进,最艰难的时候,也就是即将成功的时候。但是一般的人往往在这个时候退了下来,结果是功亏一篑。所以,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他成为一个大思想家,也是一直坚持学习与研究的结果。您来到这所学校,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但要充满信心,还要充分估量前进之中的艰难,特别要在自己的心里树立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而且要将这种信念内化到老师以至学生心里。这样,所谓的“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要真正做到“恒”,就不能浮躁。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即使作为精神圣地的学校,有时也抵御不住这种风气的浸染。所以,您所说的“恒”文化,就是要老师们守住这片圣土,在不良风气袭来的时候,要像泰山一样岿然不动。这样,您所构建的学校文化的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真正负载起“恒”的价值。
【张志湖】我想,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心里慢慢根植下“谦”、“恒”的核心理念之后,还要向家长延伸。在小学阶段,我还非常关注家长教育,接待了好多家长,针对孩子的情况与他们交流。我动员老师搞了一个心理咨询室,志愿者也好,成功策划者也好,针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或现在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咨询、服务,让每个人都有进步。这个也很不容易,如果做得持久,也会有效果。而如果家长有了“谦”、“恒”的理念,教育孩子就会更有效果。
【陶继新】家长有着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可能会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家长若都能关注学校文化,感受到文化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就会给予学校支持,这将是超越人们想象的。我在省内外给家长讲课的时候,发现他们都听得特别专注,超过了教师。但是,他们大多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更没有坚持到底的恒心。而您的“谦”、“恒”文化如果能深入家长的心里,学校文化的这一核心理念就有了更大的生命张力。
写作成为乐此不疲的生命需求
【张志湖】我在小学工作了11年,在这11年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层面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11年当中,我没有到外面请人包装学校,只是按照自己的诺言和信念,默默坚守。11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开始靠经验,后来靠制度,最终还是走到人文关怀上来了。直到2005年,自己感觉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也说不清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以后,搞教育,当校长,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种享受,不管多么累,不
【陶继新】一般的老师,特别是校长,多把写文章作为精神负担,不得已而为之,甚至让别人代写。您之所以能把写作当作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一写就快乐,是因为这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审美境界。这比坚持,甚至比您说的“恒”都进了一步。审美不是他律,而是自我超越,是乐此不疲,是高度快乐。所以,才有了您的每天一首诗、每天1000字。这成了您生命历程的精神记录,也成了您感情抒发的心灵园地。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校长,是不可能疏离写作的,苏霍姆林斯基如此,陶行知也是这样。因为写的过程,也是对学校管理与自己的生活再认识的过程,甚至是一种精神升华的过程。
【张志湖】是的,我在写作过程中,感到的不是累,而是快乐。
【陶继新】我也有这种感觉。不少人问我:
【张志湖】您为什么不累?因为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而且您的付出让大家获取收益,感到快乐。我认为,您一是传道,布道,再就是度人。度人是什么?您的感悟,可以点化人们心中的郁结,使大家通了。我相信我们好多老师听了您的报告以后,会豁然开朗,甚至顿悟,生命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陶继新】写作有着巨大的生命价值,可是,却被人们忽视了。特别是校长,如果喜欢写作,且能通过写作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将会对其管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张志湖】的确是。写作就是一种管理,同时也是一种沟通,是我与老师对视的窗户。这几年,我把与老师的沟通叫作心灵对视。这种素材很多,有老师给我写的,有我写给老师的,这个过程没有功利性,只有信任和欣赏。只要通过文本,写了你真实的东西就好。我在字里行间能捕捉到很多信息,这个信息,老师可能是有意流露的,也可能是无意流露的,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所以文本的交流很重要。与老师的交流,除了座谈,还要求他写作。回去写一写,再给我看看,传给我之后,我又会获得更多信息。我可以捕捉到你想的是什么,你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你在抱怨什么,你的诉求、需要又是什么。所以我觉得离开写作的话不可想象。我的研究生论文就是以此为题的。
【陶继新】一般的校长大多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我认为写作是超越谈话的,有些想法能写出来,却不一定能谈出来;有的能谈出来,但写不出来。它的隐性作用在哪里呢?一是通过网上个体的写作交流,能交到心灵的朋友,他会非常信任你。一个校长若平等地与老师交流,他们就会感到很亲切。二是它会引发老师写作的积极性,老师一旦进入读书和写作状态,就会感到一种很大的乐趣。一旦在教师中形成写作的氛围,校长的管理就会变得轻松自如。我在山东教育社担任总编期间,写了那么多作品,极少有时间与别人闲谈,无事生非的事自然也少了很多。老师如果愿意写作,他就不会闲聊打牌,无事生非。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生成自己的精神,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心理上会有一种满足感。教师有了这种心理状态,学校管理就会进入无为而治的高层境界。
【张志湖】人人都可以成为写家,但不一定是作家。基于这一点,我觉得他只要写了就行。敞开心灵,每个人都可以写,甚至门卫、后勤人员都可以。哪怕你写上一句话,也可以。你不一定要写1000字,有感而发即可。所以,开学时,要求管理人员每个人都要做到。第一,培养一个好习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目标要求,也是自我修养的必然过程;第二,把这一学期的建议书拿出来,写一写。这里面有一些做法在别人看来很幼稚,但是我要求骨干教师、中层人员必须写,其他同志可慢慢来,我也没有额外要求,比如这一学期的计划、总结,一次会议的安排内容,也都可以算作指标。
【陶继新】我采访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万祥校长时,就很为他的要求之“高”而感叹。他对教师的写作也有近乎苛刻的规定。他要求全校教师都要写生活小故事,每个青年教师每周不得少于3篇,中老年教师每周也不能少于1篇。有人甚至说他在这方面有点专制,有些“不择手段”。但他对此充耳不闻,一如故我地“专制”下去。他说:“现在有的教师因为我的要求很严可能会有意见,但以后他们一定会因为我的要求之严而感谢我。”结果,两年以后,老师们都喜欢上了写作,都非常感谢他。他要求学生每周写6篇以上的日记。他把老师、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本人就是文化学者,喜欢写,喜欢读。当然他有点急,我觉得可以给大家留个余地,循序渐进。如果有写得稍微好点的,即使是一句写得很好,都要表扬,甚至可以采取点奖励措施,把大家慢慢引到喜欢写作上来。我觉得文化就是逐渐“化”的过程,大家慢慢认可你这种思想,就愿意写了。写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情趣,就不会感到有什么负担,甚至会有一种享受的感觉。
写作本应是人们异常快乐的生命需求,可是,大多变成了迫不得已的痛苦过程。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幸福。但是,这还不够,要让更多的教师步入这个境界之中,进而提升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品位。
包容教师的“不善”之言
【张志湖】我2007年8月到十一中,到现在已经一年的时间了。这一年,是我熟悉、融入、被大家认可,然后调整的一个阶段。在这一年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我的博客,把我的坦诚展示给老师,与老师握手,与大家交流。老师点击我的博客,与我交往,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既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甚至不友善的,但我都容纳了。我觉得这样很好,让大家发泄一下,老师不向校长发泄,向谁发泄呢?
【陶继新】您做得很好,校长要给教师一个发泄的机会与渠道。不通过这种方式发泄,他们还会通过别的方式发泄。这种方式不仅使教师的情绪及时得到宣泄,也使您更加了解情况。容物、容人,不仅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品格。一个校长如果不能容人,就不会有大的成就。同时还要容物、容言。有的教师文辞激烈,甚至带点攻击的味道,校长都要沉住气,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语,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在《打点幸福人生》报告中,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天地何以长久,正是因为它形成了一个和谐体。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所有这些,都被天地包容下来。”学校管理也是这样。老师有可能赞赏你,也有可能诋毁你。你即使做得再好,也会有人不满。这是一种常态。他说得对,我可以改;他误解了,可以解释。做到这些不太容易,但是您做到了。那么,您的管理就跃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学校的和谐就会不求自得。
【张志湖】这样做是基于“人心都是向善的”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嘛。我忍一忍,就有可能海阔天空。他之所以不友善,可能是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他心存不善,或者有一些恶意,但在我的眼里,他也是一个受害者,需要理解和帮助。我一直坚信,善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力量。在管理中我有一种理念,那就是:因为我眼中没有一个坏人,所以我周围都是好人。为什么?因为人心都是向善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因为我宽容大家,理解别人,不斤斤计较,所以我朋友很多,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同事也好,都愿意和我做朋友。这样,给学校发展,给大家的成长,就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陶继新】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共同的语言与相似的做法。我有两句座右铭。第一句就是“善待他人,发展自己”。首先把对方当作善良人来对待,尽管他可能有不善的地方,但有了这种心态,工作和生活就会少很多烦恼。如果你对所有的反对声音都以恶言相加,结果必然是收获更多的恶言。你善待教师,他们会有心理感应的,他们也会善待校长的。即使有个
由“术”入“法”,由“法”进“道”
【张志湖】关于学校规范化建设,去年一年我们主要是达标,迎接东营市规范化学校建设复查。在这个过程中,我跟老师们一起努力,从争取资金到内部管理,从环境建设到学校文化整理。再一个就是谋发展,主要是制定学校近五年的发展规划,老师也要拿出自己的发展规划。学校要继续往下走,不能总是这样,怕的就是老师无所求,在无所求的情况下逐渐厌倦,甚至无事生非。所以让老师们有所求,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点。我打算会
【陶继新】其实,您让老师们填的是两个规划书:一个是学校发展的规划书,一个是教师个人生命成长的规划书。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把规划书做好以后,会把老师的基础力量灌注到学校发展当中;个人规划书做好以后,他们会特别关注自己将来的发展。我一直认为,个人发展了,学校必然会发展;学校发展了,必然也会带动个人的发展。所以一个人、一所学校是不能没有目标的,是不能没有规划书的。不然,就像打靶子,没有目标,就必然会无的放矢。但仅有规划书还不行,还要落实好,即切切实实地按规划书去做。这样,老师就会在学校的发展中尝到甜头,在自己的发展中感受到收获的幸福。
【张志湖】说到发展,我在去年为胜利教育中心新聘教师培训班讲课时提出,教师发展的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状态,一种是“术”,一种是“法”,一种是“道”。现在分析看来,这三个层面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新教师到校以后,是作为一个教书“匠”存在的,他要严格按规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个教师的成长必须经过这个阶段。经过几年的磨炼之后,他对教学规律、特点进行总结,慢慢走出教书匠这个层面,开始到教“师”,到“法”的层面。然后再经过几年历练,他的层面又高了,不单单是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在付出自己智力和才能的同时,个人的心理开始有感应,对生命开始反刍,开始把教学当成一种享受,这就到了“道”的层面,到这个时候,就接近成“家”了!目前来看,在一个单位当中,“术”这个层面的一般有20%左右,一生当中就是做一个教书匠,做一个合格老师就不错了;再一个就是“道”这个层面上的,把教育当成难以割舍的情怀,能够成为名家,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连10%都不到;大多数教师(70%)集中在“法”的层面上,介于前两者之间。这么一分之后,我感觉一个单位里各种人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甚至一个学校集体存在着某些弊端,有时也是合理的,不必过于着急。通过这几个层面的分析以后,面对老师的不足,面对当前存在的困难,也就心气平和了,就会从容地应对了,就能做到沉着理性、游刃有余了。
【陶继新】“术”、“法”、“道”的提法很好。一般老师要真正达到“道”的层面,“术”、“法”是个必经的历程。即使在最好的学校,这三个层面也会存在,只是比例有所差别而已。处于“术”层面的老师,不能只重技巧,还要关注文化品位的提升,不然,就会在这个层面徘徊不前,不要说很难抵达“道”的层面,就是“法”的层面也不会太快到达。现在的教育教学,不少是急功近利,甚至试图速成。其实,教育永远不可能速成。所以,对于您所说的“术”层面的教师,一方面要教其技术,另一方面还要积淀其文化。这对他以后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化的力量,可以加速这个过渡。再就是,“道”层面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而且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追寻“道”的过程,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所谓“道”,只是相对而言的。
【张志湖】您说的这个观点对我震撼很大,因为我当初发现这三个层面以后,很欣喜,同时也有些沮丧。为什么沮丧?竟然是这么一种构成,后面这一块太大了,怎么办?只能承认它!您这么一说,让文化作为一个促人跨越的能量,非常让人兴奋。
【陶继新】我发现一些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相当不错,也就是说,近“道”的成分比较高。比如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师,我只给他们作了一个半小时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报告,可是,老师们的心灵感动却是令人吃惊的。我的个人网站的管理员有一天告诉我,在网上发现这所学校几乎个个教师都写了一篇听报告感想。我拜读了所能搜集到的文章,深深地为其感动。我感到,他们不只是在听我讲课,更是在用心触摸生命的发展历程,甚至是与我不见面地进行心灵沟通。整体而言,这所学校已经有一半以上的老师进入到您所说的“道”的状态了。我感觉,您是一个很特殊的校长,您喜欢文学,读书、作诗、写文章,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校长。在您的引领下,若干年后,学校就可能改变现有的结构。庄子说庖丁解牛19年之后,技近乎“道”了。通过文化熏陶,通过高层次的阅读,您的教师也可以由“术”到“道”,产生飞跃。
【张志湖】胜利教育移交地方以后,整体移交,独立运行,由100多所学校变成目前的47所。回想这几年走过的路,我感觉我们主要是从两条路来运行的。一条路是按常规,有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我们的管理和帮助,另一条路,我们走民间学术团体。
【陶继新】您说的是很对的,“道”的最高层面是没有任何倦怠的。我还有一个基本的观点:一旦温饱问题解决了,更多的就是精神诉求。以前,过节的时候,有可
【张志湖】关于学校的定位,十一中是胜利油田建校较早的学校,文化传统、社会口碑都很好,名师也不少,但下一步发展怎么办?在打造名师方面,在课堂教学方面,我给老师提出来,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老师。特色是一个品牌,在特色之上,有个性的东西,就是教学风格。现在老师在设计个人发展规划时,我们给他们提供特色教学场所,专家的评点、同行的交流都是重要措施。我们要求同伴交流两周一次,读书好的、课堂教学好的,读书和写作联系起来,宣读文章、读后感或随笔,我们为他们发表、展示、结集,这样慢慢引领大家走向“道”的层面。
【陶继新】在一个适当的机会,你们可以承办一个山东省甚至全国性的教育教学研讨会。可以在会上响亮地提出您的“术”、“法”、“道”以及“谦”、“恒”文化。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教师,您可以放开来讲,教师可以出课,也可作报告。同时,请全国专家、名师也来作报告、讲课。
张志湖简介
张志湖,男,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一中学校长、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做过中学教师、机关干部、小学校长等行当。待人和善,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喜欢为文,爱好诗歌。先后承担过两个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三个省部级实验课题,已出版三部文集,在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先后获得胜利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首批名校长、中石化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和山东省校本教研先进个人等称号。目前,在胜利十一中开展的“学校新文化运动”已取得初步成效,“谦恒文化”渐成学校品牌,并小有影响。个人博客“老虎沉醉山水间”(zhang16370.blog.sohu.com)深受同仁青睐,并频频光顾。
(原载于《新世纪文学选刊》2009年1月下半月刊。)
(收入《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书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为师生一生发展奠基
——对话徐传信校长
陶继新 徐传信
【编者按】2008年10月中旬,
诵读《论语》
【陶继新】昨天上午,为你们老师作《解读〈论语〉》报告,下午又作《跟孔子学做老师》报告。今天上午听了
【徐传信】教师集体学《论语》是从去年开始的。其实自建校以来,我们一直就倡导师生共同读书。打造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共同体是我校办学的理想。教师幸福的源头在哪里,怎么去挖掘教师职业生命的幸福感,怎样才能让每个老师都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最初我和同伴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可以说受益匪浅。书中有些观点让我们豁然开朗,过去苦苦寻觅但一直没找到的答案从这本书中找到了,如这本书对“阅读”的强调比较多,尤其是对学困生来说,阅读可能是最好的转变方法。我们就尝试着去做,采取图书进班级、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方式,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加大孩子的阅读量,效果不错。特别是2007年10月中旬您作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两场报告,对我校读书活动的推动非常大。您在谈诵读《论语》的时候,提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观点,点燃了教师读《论语》的热情。后来,老师们成立了“博雅”书社,拟定了活动章程,社员人手一本《论语》。有的老师拿到书以后,看到书好,让孩子也读,有几个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背诵《论语》:十条、二十条、一百条……最初只是一部分老师在读,后来读《论语》的人数逐渐增加,范围慢慢扩大,沟通和交流也比以前更频繁,这样,读书就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了。
【陶继新】今天上午,有的老师问我读哪些书最重要,我给他们列了一些书目,第一本就是《论语》。我认为,《论语》不是读一天两天,甚至一年两年就不需要再读的书,而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49岁那年,我背诵了《论语》85%以上的内容,终于悟到一个道理:大自然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这正是大自然的一种常态,且构筑了属于它自己的一个独特的和谐。而人呢,却多不能自我构建一种内在的和谐:不是在取得巨大成功与遇到不幸的时候,将其视作生命的常态,而是在取得成功时就忘乎所以,在遇到波折和遭遇不幸时就垂头丧气,甚至一蹶不振,这就失去了内在生命的和谐。而生命的内在和谐,恰恰是人一生的幸福之源。
有了心灵层面的内在和谐,加之有益于生命成长的精神追求,就会享受到身心健康和文化升值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所以,当我到了60岁的时候,这么多年来积蓄的思想文化,就开始酝酿我生命的另一个开端。我退休之后一直行走于全国教育讲坛,给天南地北的校长、教师、家长等讲课,采访具有思想与文化品位的精英人士,撰写自己乐于书写的作品,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而且这个“忙”,是自己愿意干的事情,是自己能够干好的事情,是令我心灵快乐的事情。于是,我感受到了自己被人认可的价值,感到自身的价值又促进了更多人的生命成长。
【徐传信】读《论语》的作用太大了!我们的老师诵读《论语》之后,视野开阔了,胸怀宽广了,思维方式改变了。过去一直喊要爱学生,要平等对待家长,可是没有经典的滋养,这些东西就内化不到他们的心灵世界中去。而在读《论语》的过程中,人生境界在不断提高,不用再说怎么爱学生,他们也会饱含爱意。过去对待学生居高临下,现在对待学生平和亲切。在学生面前亲和力增强了,和家长交流时视野开阔了,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家长信服、佩服,家长感到老师有真知灼见,也愿意积极配合老师。在读书过程中,大家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不再张家长李家短,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文化品味在不断提升……读书,让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同伴,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教师的心态更平和,更淡定,更从容;看问题、处理问题更冷静,更睿智。
做好发展规划
【陶继新】教师为自己的一生发展计,就应当瞭望未来,为自己做一个生命规划书。在这个规划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读书规划,特别是读好书的规划:在这个星期、这个月、这一年、后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要读哪些书,读多少?规划之后,就要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计划。这样,就会不断地增值文化,时间愈长,增值愈多。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你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甚至是更大范围里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担心自己工作的去留问题,还会有“更上一层楼”的快乐体悟。更为重要的是,生命的深层因为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就会永远快乐。
【徐传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要想使教师不至于在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中感到疲倦,最好引导他们走上研究的幸福道路。基于此,老师从踏进校门起,我们便提出要他们都有一个追求目标,思考自己应当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学校应当成为什么样的学校。我们走访了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还走访了天津、上海、北京的一些学校。走出去以后,眼界就打开了,目标就更明确了,对自己的定位也就更高了。
【陶继新】井底之蛙永远看不到阔远的天空,只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学校为教师提供到北京、上海、天津和安阳等地学习的机会,也是在开阔老师们的视野。
【徐传信】今年上半年,我校有50多位老师又明确了自己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在五年发展规划里,他们申请学校为他们联系指导老师,并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们把这些老师大体上分了一下类,有些老师经验不足,请校内的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来指导。有些老师理论水平不错,校内没有合适的人带领,就借助校外的力量。在数学方面,我们和北师大建立联系,使用他们的教材。借助他们的力量,我们一些数学老师能直接和数学界大师接触对话。在这几年的学习和锻炼中,
【陶继新】你的规划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这样,具有不同个性与特长的老师,都可以在这个规划中实现自己生命的飞跃。
彼此和谐相处
【徐传信】有一些老师在提到个人进步时,常怀感激之情。我说,无论从个人还是学校层面,最感激的还是你们,是你们的智慧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很多方面不是凭我个人力量推动的,而是老师们的一些要求和想法带动了群体的良性发展。我则只是想着怎么去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去做教师喜欢的事,去做有利于孩子人生、有利于教师人生幸福的事。
【陶继新】校长如果只注重自己的发展,而不管教师的发展,就不单是不以教师为本了,可能其思想、人格都出了问题。有的校长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经常天南地北地外出学习,可是,如果哪个老师想外出学习,却是百般阻挠,对此,教师自然心怀怨恨,甚至形成一种消极情绪。如果校长名声在外,而教师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学校必然会出很多问题。所以,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但自己要发展,还要让全体教师都发展。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你如此关注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他们怎么能不感激你呢?
【徐传信】其实,我更感激老师们,而且是在内心深处充满了感谢。感觉这些老师做得这么好、这么优秀,可能我处在教师的岗位上,就做不到这么好,这是我感谢他们的地方。另外从班子的角度来说,班子成员对我很好,他们在思考很多问题时都没有私心。我们经常对好多问题进行争论,争论的时候,有时语气比较硬,但想到都是为了工作,大家就理解了。这几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坎坷,比如有时候家长不理解、社会不支持,但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伙伴们看到我在学校,看到我和他们在一起,就放心了。即使我有事外出不在学校,他们也能各司其职,出色地解决众多问题。
这几年来,我外出学习,基本上都是市教育局或省教育厅等上级组织明确要求我参加的校长学习,如果有其他好机会,我尽量让同伴们参加。今年暑假,县教体局组织一个在上海的培训,我把吃、住联系好以后,让学校业务上的领导同志全参加了。这让其他学校的业务领导非常羡慕,我的伙伴们很自豪,也很感动,他们参加培训当然就更积极,更认真。
【陶继新】学校其他领导与老师们走出去和校长个人出去是不一样的。他们不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品位,还会对校长心存感激。这样,他们做起工作来,就会尽心尽力,即使再忙再累也心甘情愿。假如他们对校长心存怨恨,即便你布置他去做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他也未必努力。
我这次到你们学校来,感觉你们工作状态非常好,显得从容而和谐。从副校长到中层干部,再到老师,多是自愿分担忧愁,承担责任。正是因为你平时对他们特别信任和关心,才有了这种和谐的景象。
【徐传信】我脾气也不太好,在某些情况下,也有让教师生气的时候,但他们不介意,不怨恨,工作该怎样做还怎样做。
【陶继新】偶尔发次脾气当属正常,关键是你为什么发脾气,是为公,还是为私;是既往不咎,还是记恨在心;是彼此信任,还是相互猜疑。如果是前者,教师就会容忍你的脾气;如果是后者,教师就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淡化“行政管理”
【徐传信】这几年,我们在努力地淡化“行政管理”的意识。我时常提醒班子成员尽量不要处处突出管理者身份,在工作上尽量少指手画脚,别说“你应该……”、“这事不干不行”等话。我们的班子成员都坚持站在课堂一线,整天
【陶继新】领导整天指手画脚,居高临下,是长官意志行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此是极为反感的。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希望领导与他们在人格上处于平等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
【徐传信】有时候,我也这样定位。几年前,我感觉对课堂教学还有发言权,可这几年,对于课堂教学的某些方面,如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我就不敢随便乱说了,因为有时候说了,可能并不符合目前的教学要求。所以我尽量少说,多做,了解他们的需要,全力做好服务工作。
【陶继新】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老师们的水平提高快,你担心由于你的未必正确的发言而导致教学偏离正确的航向;二是你平和,谦虚,对老师特别尊重。
享受写作乐趣
【徐传信】刚开始来这个学校
【陶继新】教师不但要会教课,还要会写文章。教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自己却不会写,这岂不是一个笑话?所以,
老师的写作应当与教学水平同步发展,甚至可以说,它引领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因为老师们所写的文章,绝大多数和教育教学有关。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原有教育教学过程进一步梳理甚至升华的过程。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教师可能将其视作一种负担,迫不得已而为之,但当他渐渐有了收获,慢慢尝到甜头后,就会欲罢不能了,甚至成了自己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且再教课的时候,也会另有一番感觉,水平甚至有了超越想象的提升。
提升艺术品位
【徐传信】2006年暑假,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决赛中,我校七年级学生宋继禹是河南省唯一一个全国一等奖获得者。从家庭条件来说,我们的学生肯定赶不上大城市的孩子,但由于我们的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掘,发展喜人。就拿此次电脑制作比赛来说,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独特的创意,演讲水平也要高。现场参赛,作品完成后还要说明你为什么这么设计,你要通过作品传达什么信息,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要好。至少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美术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都得有特色,否则想拿这个奖就不太现实。在此之前,我们连续参加过几届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计算机表演赛,各种层面上的奖我们都获得过。
【陶继新】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从一个侧面说明,你们学校已经跻身全国优质学校的行列之中了。同时,也说
同时,学生在大赛中获一次奖,即使没获奖,也是其一生中重要的生命体验。人的成长不单单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这种超越学习的生命体验,这无疑为其一生积累了精神财富。
【徐传信】我校在艺术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和场地限制、师资缺乏等因素有关。如果处在大城市,就可以经常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指导。而我们学校一年请一两次还行,多了就不方便了。尽管如此,学校仍旧非常重视艺术教育,比如在器乐上投入很大,古筝、电子琴、钢琴等都能保证学生练习需要。另外,我校老师在个人艺术修养提升方面非常积极主动,国家、省、市组织的活动都踊跃参加,在器乐、舞蹈等大赛中屡屡获奖。美术学科的老师专业知识也比较深厚,但他们还想不断发展自己,不断寻找机会出去学习,有些老师还自费外出学习。
【陶继新】只有自主地学习,才能真正提升自己。我在博客里是这样介绍自己的:“陶继新,1948年生,农民出身,第一学历专科。”我刚到山东教育社工作的时候,身边的编辑记者大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在他们眼里,我一定是低他们三分的。可是,我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具有一种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精神。二十多年来,即使春节,也没有中止过读书与写作。有的人总是羡慕有成就的人,认为太了不起了。可是,却很少追究这了不起背后的奋斗历史。任何教师拥有了这种持续不断的奋争精神,都可以脱颖而出,成为名师,甚至成为大师。
【徐传信】我们老师在参加省内外的一些交流活动时,发现自己还行,自己知道的一些做法别人还不知道,听到的一些理念学校早已提倡了。这时,他们就觉得尽管我们是县级学校,可我们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状态在省里一点也不落后,跟省内省外的一些优秀学校相比也没有多大的差距,所以有了自信,教师们就更愿意主动深入地学习了。
在艺术教育方面,我朴素的想法是:一个孩子,他的文化课好了,其他方面好了,但艺术修养没有达到应达到的层次,以后会有许多遗憾。就说我吧,有些艺术类作品欣赏不透,曲子弹不下来,想唱歌呢,五音不全,就感到非常遗憾。我就想,如果当时有条件,肯定也会把我的艺术细胞培养起来。所以艺术教育这方面,倒不是为了让孩子参加比赛才重视,而是想着怎样让孩子有一个幸福亮丽的人生。
【陶继新】我上学的时候,学校里没有专门的艺术老师,在获取艺术美感方面很欠缺,成为终生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宽容形成能量
【徐传信】搞艺术的人思维方式与普通人不大一样,因为他全身心投入艺术,可能会忽略一些东西。越是在艺术上有造诣的人,越应该包容他,如果按常规去要求他,反而使他在艺术方面不会有更多的突破。所以在团队里面,我们提倡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要更多地包容别人,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
【陶继新】宽容是一种美德。校长对老师尤其要宽容,特别是对那些有艺术才能且有个性的老师。大家都要有宽容之心,彼此才能友好共处。况且,不容忍别人,不宽容别人,还有损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学校应当形成一种宽容的气场,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与生活。
【徐传信】作为领导层,对有些问题虽然已经关注,但我们做得还不够。过去学校规模小的时候,有些问题随时就沟通了。现在,想与老师交流、沟通,或通过一些活动增进老师之间的情感,但总觉力不从心,未能尽如人意。近几年,我们借鉴了一些企业“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管理理念,同时也借鉴了企业的一些优质的服务经验,如海尔的星级服务,他们提出让客户满意,我们则提出怎么让孩子满意,让家长满意。我们目前的家长群体有公务员、普通市民、进城务工人员等,让所有家长都满意教师的工作、学校的工作,肯定不太容易。个别家长有一些狭隘的心理,比如希望孩子一直坐在最佳座位上,希望老师课堂上一直提问他的孩子等。我们开放课堂时,请家长来听课,有些家长并不是认真去听课,而是在数老师提问他的孩子多少次。我想我们还是应在理解家长、尊重家长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怎样对家长持一种包容心态?怎样让
【陶继新】包容家长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每一个家长都期盼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优秀,即使孩子不优秀,也希望他逐渐优秀起来。正是因为这种期盼,他们会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甚至是不尽合理的要求,诸如,让孩子当个小组长、班长等,一旦不能实现,就会心怀不满。尽管这样是不对的,但是,老师要理解和宽容这样的家长。同时,也应当向他们讲明道理:你的孩子在家里是100%,在50人的班里则是2%,可小组长只有几个,班长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当组长或班长。况且,你的孩子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比较优秀,不一定要在这个方面争来争去。人各有长,人各有好,要取长补短。真正诚恳地对家长讲了,他们也会理解的。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让我们的家长成为社会上优秀的家长群体。家长优秀了,他们就会更好地教育孩子,使孩子越来越优秀。
【徐传信】您这个观点非常好。我们学校的家长层次参差不齐,怎样让我们学校的家长成为最优秀的家长群体,今后还要下很多工夫。
【陶继新】关注家长的成长,应当与关注教师的发展一样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一些学校经常邀请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家长上课。在听课的时候,有的家长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以前的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且开始计划如何更加有效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见,家长的成长,带动的是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又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
不好的家庭教育销蚀性很强,家长会把自己的错误理念辐射到孩子身上,甚至将自己的怨气迁移到孩子身上。孩子又将这种怨气带到学校,不仅不利于他本人的学习,甚至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重视养成教育
【徐传信】我完全赞同您的想法,如何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目前,学校在养成教育和团队活动方面思考了很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学校组织相关活动,只要是学生能干的就放手让他们干,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由学生自己组织,红领巾广播台、校园电视台,从采编到播出全都由孩子们自己去做。我们从低年级起就积极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的能力,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就能自主管理班级了。学校的纪律、卫生监督员和值日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学生晨省昏定,常用《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规范自己的言行。班级明星、校园明星评选,“雏鹰争章”活动,以及“艺术节”、“体育节”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好了铺垫。
【陶继新】养成教育,小学是个关键阶段。正如孔子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如果在小的时候形成不了好的习惯,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即使费上数倍的时间与精力,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徐传信】的确如此,习惯决定命运。我校的养成教育活动常抓不懈,我们让学生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不乱扔一张纸,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浪费一滴水,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认真听讲,深入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常常是问题父母、问题家庭造成的,当然老师的作用也极其重要。为此,我们提出“为一生的幸福奠基”,就是为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幸福奠基,也是为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社会人士的幸福奠基。
【陶继新】我个人的思想和你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实了,以后的人生才会幸福。
【徐传信】有人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修身养性、自我修炼。但在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过程中,专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感谢您对我们学校师生发展的“引领”和“导航”,也盼望着更多的专家和志士仁人走进学校,与我们一起分享成长、成功的幸福和快乐。
徐传信简介
徐传信,男,1968年1月出生,河南省淮滨县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1999年9月至今,任淮滨县实验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期间,学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省文明学校、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2005年5月被信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4月被信阳市教育局确定为名校长培养对象。主编的《当代家长丛书─指导孩子学会求知》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原载于《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零”作业:一曲“应试教育”的挽歌
——对话李志欣校长
陶继新 李志欣
【编者按】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一中李志欣校长作为一名农村普通中学的校长,为自己确定的主政方针是:校长价值=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他认为,一名校长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唤醒教师自主发展之梦,并用全身心的工作热情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乐园。
为此,他首倡“零”作业。解放了学生,
绝地反思
【李志欣】2007年以前,我一直任教英语课并担任班主任和毕业班的级部主任,当时的教学基本状况是这样的:老师们在课堂上拼命地讲解,临下课就布置大量形式多样的作业,于是学生起早贪黑拼命地学习,有的早晨四五点就起床开始做作业,课间10分钟走出教室活动的学生很少很少,音体美课全部被剥夺取消,老师把自习课全部分到自己名下。
以上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时间博弈”。它摒弃了许多好的教育理想,以一种赌的心态对待教育,对待学生。这种博弈也对老师的专业成长造成了很大影响,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几乎没有多少好处。
【陶继新】您所谈的教育上的这一“悲剧”,迄今仍在一些学校重演着。有的老师并不感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甚至觉得自己特别负责任。不过,也有私心。因为不少老师是在从学生那里争取自己学科的时间,目的是为了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好一些,从而得到领导的信任,甚至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结果,老师在恶性“竞争”中受累,学生在老师的“较量”中受罪。尽管有的时候学生成绩上去了,但实际上没有生命意义上的提升。况且,有的时候连成绩也上不去。这就形成教育上的一个悖论,而且很少有人去解决它。
【李志欣】当时我每天在观察着,思考着:为什么老师和学生这么用功,做了这么多的习题,学习、工作的时间这么长,质量依然徘徊不前呢?于是我走近学生,走近老师,听他们从内心发出的声音。我就是在与
【陶继新】一般的校长,对于这种情况已经熟视无睹,更少思考。您却在观察与思考,而且探索出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这需要勇气,而且要承担风险。可是,这正说明您是在为学生着想,是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改革。
您突然控制学生的课下作业,对此,已经习惯了大量布置作业的教师、认为只有孩子天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才是真正学习的家长,甚至日复一日做着大量作业而形成思维惯性的学生,是不是适应呢?
【李志欣】的确,所有的人都不适应。我可以举一些例子,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我控制作业,有的老师把我通报在黑板上的作业检查情况擦掉,有的老师责问我成绩下降了怎么办。很多家长也纷纷找校长或给我打电话,问学生没有作业学什么。其他中层领导也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询问这样做行吗。我说:“成绩下滑了我负责任!”而学生,刚开始不会自主学习,但他们是很快乐的,他们支持我。
【陶继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您是这一改革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您这个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带头,会产生很大的辐射作用。不过,“成绩下滑了我负责任”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它需要的不但是责任心,还有您对这个问题的透视与把握。因为在您看来,这样改革一定能够成功,您对这一改革充满了信心。
【李志欣】当时我任副校长,同时教两个班的英语,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亲自负责毕业班的管理,我先带头,让
【陶继新】取消一切形式的作业,是您的一个创举。正是因为首创,才不被人理解。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阻力,甚至以失败告终。当时,您是不是想过,如果失败了呢?
【李志欣】我也想到过失败,因为那么多的孩子交给了我,失败了,我就是一个历史的罪人。但是,教育是需要按规律办事的,如果拿出真心去办真教育,我想,再困难也要坚持,只要对教育深刻理解,执著追求,善于捕捉教育所需要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不断地反思,从极其平凡的教育现象中发现并实践、创新高效的教育智慧,最终会突破改革的樊篱。
【陶继新】您说得好,“再困难也要坚持”!很多改革本来是可以成功的,可是,大多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没有坚持。我发现一个问题,往往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接近胜利的时候。胜利女神,多是光顾持之以恒者的。
【李志欣】当然,作业改革,不是纯粹地没有作业了,我是想通过这种决然的方式,让教育回归,不要再按着“应试教育”的道路走下去了,我们应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点行装。我的孩子,今年才13岁,就是过去教育的牺牲品,现在他已经戴上400度的眼镜了。您说,光靠一点分数,孩子长大了,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他们能承受诸多挫折和失败之重吗?
【陶继新】其实,有的时候,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历史的罪人。关键是您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临时失败了,也会有更大的成功在等待您。再说了,衡量成败的标准不能是考试分数,而应是学生素质。
是的,我们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点行装”。可当下的教育,很多是急功近利者,只看分数,不看发展;只看眼前,不看未来。这就更加需要改革者,更加需要为学生生命发展考虑的人。
【李志欣】为了顺利实施这项改革,我
【陶继新】“良心”与“执著”太重要了!如果昧着良心要高分,就失去了为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为了学生,执著行进,即使千辛万苦,也在所不辞,这样就会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甚至可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克服艰难而获得的幸福。
推行“零”作业,课堂改革是支撑
【李志欣】推行“零”作业,截断了传统的教育思维和运行路径,让老师们重新思考和实践教育原本的东西。我认为,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同样能获得高分,而这种高分对学生来说其意义可谓重大和高远。
【陶继新】是的,素质教育与考高分并非水火不相容,如果作为考试的评价体系不出问题,素质好了,考试成绩也就会好。但在一般人看来,做大量作业才是考出高分的必要条件。实行“零”作业之后,再考出高分,那就是高人一筹了。
【李志欣】谈不上高人一筹,我是取消了那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惩罚性的和不正当竞争性的作业,让老师认真备课,解读好教材和学生,精心选题,要求他们当堂完成,学生该学的该做的,并没有少,老师该教的该讲的,也并没有少,怎么会影响质量呢?当然这需要改革课堂,课堂上老师尽量少讲,多给学生留下活动和思维的时间。
【陶继新】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使学生既心情舒畅,又学习高效;既可以考出高分,又能够有生命成长。我想,您的“零”作业实验,就达到了这样一个目标。您说的“精”特别重要,现在不少课堂是太粗了。同样的时间,不同的教学内容,就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李志欣】现在,教育中无效的劳动太多了,看了让人心痛,其实,只要用心去思考有效的教育因素,任何符合教育规律的实践应该都会有成效的。我们的改革,就是靠这样的理念来支撑的。
【陶继新】教育中不但有无效的劳动,还有负效的劳动。一遍又一遍地讲,直讲得学生昏昏欲睡,甚至厌烦了而依然喋喋不休者大有人在。本来一看就明白的知识,有的老师非要反反复复地讲个没完没了,您说,这不是给学生制造精神污染吗?一个长期处于精神污染中的人,怎么能够快速地成长呢?
【李志欣】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全人教育”研究。“全人教育”实质上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我们追求“零”作业下的高效课堂,倡导师生和谐发展、共同提高,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提高学习能力,主张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样的课堂所考量的不再是教师课前预设教案的完成情况,而是在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师生交往,特别是互助学习活动中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要求任何一个学习环节、任何一段学习时间、每一个学生都要动起来,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陶继新】孔子的课堂教学,就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他讲得特别少,甚至有的学生说得不合适也不批评。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上才能有生命的跃动。
让文化来管理学校
【李志欣】我崇敬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们学校的走廊里、门厅里随处都能看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等伟大而深邃的教育思想。我想通过这种文化熏陶给师生一种生命暗示,让他们崇尚高贵而流动的人生。
【陶继新】我几次到你们学校去,都特别注意了你们学校走廊里、门厅里的名人名言,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心理暗示。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所以,我经常说,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经典文化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
【李志欣】我比较注重环境与文化对人的影响,我经
【陶继新】“黄河口民间游艺与经典诵读”是一大特色。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您那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将“民间游艺”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经典文化。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就会更有兴趣,也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探寻黄河文化的活动,也是一个爱国教育的活动。
【李志欣】我的第三项改革措施是“逼”教师成长,营造学校的学术文化。比如,我要求所有老师必须每月看一本书,并书写自己的教育实践,我亲自检查。这些措施,似乎又是很另类,但是我坚信您说的话:“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只有老师快乐了,学生才能幸福。”
【陶继新】开始的时候,是逼,而一旦“逼上梁山”之后,就会在“聚义厅”里感受到那种特有的氛围。时间一长,老师们就会爱上读书,甚至乐此不疲。这个时候,老师的发展就有了真正的动力支撑。
【李志欣】是的,在我的“逼迫”之下,老师们由被迫读书、学习变成了主动、喜欢学习,甚至有不少老师已经把读书、学习、写作等当成了自己的爱好与习惯。在这种氛围下,我才又开始打造学校各种学术共同体,现在我们几个老师形成一个团队,主动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课堂文化建设共同体”、“教学常规研究共同体”等教师社团,他们也主动报名参与各种学生社团的组织与开展。我想,要让这一个个的团队形成我们学校的特色,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文化场,最终实现让文化来管理我们学校。
【陶继新】打造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也是改变教师生命状态的一种举措。我们在为孩子的负担之重大声疾呼的时候,也
【李志欣】是的,您说的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不能丢的,它是爱国教育的最好的教程,我越来越感觉到它的博大与精深。就在上一周,我邀请了两个外教,目的是训练我们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其中一个美国籍的外教问学生:你们喜欢美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我们的学生异口同声:“中国电影!”当时我感动得眼圈都红了,冲着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这或许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目前孩子们在太多的人工雕琢下成长,按着我们成年人的意愿苦恼地前行着,他们压力很大。我们山东省推行的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就是要让孩子的生命回归到正常的成长轨道上来,让他们回归到童年幸福之中。
【陶继新】回归童年很有意义。现在不少学生已经没有了童年的快乐,已经成了“应试教育”刀下的羔羊。而一个失去童年快乐的人,成年之后,就会在不同的层面反映出它的负面影响来,从而呈示出一种“报复”行为。这一点,很多教育者都没有注意到。为孩子一生成长计,也一定要回归童年。
这并不是说孩子就不要教育了,恰恰相反,他们更加需要教育。只是在教育的时候,不要逆势而行。孩子犹如一株幼苗,要按其生长规律悉心培育。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是违背其生长规律的,所以,有的时候不是在培育,而是在拔苗助长,甚至是扼杀。
回归童年,就要像老子说的那样“道法自然”。“自然”太神妙了!我们改造自然,大多会或早或晚地受到自然的惩罚。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自然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教育者却想将这种自然毁掉。老子还提出要“复归于婴儿”。就是说,大人如果没有童心,就不会可爱,甚至有点可怕。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就是到了晚年,也是童心荡漾的。
校长引领改革,是“零”作业顺利实施的条件
【李志欣】“零”作业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让教育改革成果有后劲,还需不断思考,坚持前行。我称这次改革是一次冒险行动,但是就在这令人不解的改革中,我们闯出了农村素质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陶继新】现在,校长缺少的就是这种冒险精神。现在冒险者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更多的“冒险家”。
不过,您的冒险不是盲目的,您是基于对现实教育教学现状有研究且有了自己的理论思考才冒险的。所以,在别人看来是冒险,而在您看来,是向成功进军。
按教育规律办事,说起来非常简单,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的。规律是什么?具体到某一个小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具体到某一个人,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所以,对这个规律要进行真正的研究。
【李志欣】的确是。说句实在话,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实施“零”作业改革后还会有这么多的后续工作要做,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曾遇到过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是到目前,我们仍然在与教师变相布置课下作业作“斗争”。我们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与传统教育打“游击战”的过程,但是,我坚信,在这场持久战中,改革会慢慢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会从中受益的。现在随着改革的推行,还真的感觉我们这项改革的意义重大,它逼迫我们开始认真思考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陶继新】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在很多老师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您要“零”作业,他们一时当然难以接受,所以,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与您周旋。所以,这是一场“持久”的“战争”。但是,事情一旦定下来,就不能更改。不然,就会出现反复,那样,不但会回到先前,甚至会变本加厉。
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理解,再到心悦诚服地去做,甚至是快快乐乐地去做,实际上是这场改革的一次又一次的升华。看来,校长的引领太重要了。如果校长认识不到位,行动不起来,或者即使行动起来而不坚决,遇到困难就败下阵来,改革就会停滞。我相信您的决心,也相信您的耐力,更相信您对老师和学生的爱。他们会逐渐地理解您,您为教育发展而努力,也是为了他们的发展尽心。
【李志欣】这种反复的现象的确在不断发生,我也在想各种办法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与老师谈话做工作、没收老师布置的课下作业等。在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令我惊喜的是,老师们并没有抱怨我,我听到的反馈是大多数老师对我工作的认可。对于他们与我之间的“游戏”,我理解。我想,就在这种相互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一系列改革得到了顺利的开展。
【陶继新】为什么说“理解万岁”?是的,如果没有理解,您与老师之间的“游戏”与“斗争”就会演化为矛盾,甚至真正意义上的斗争。如果是那样的话,即使校长异常努力,也多是不能成功的。我觉得,这里面有您的真诚,也有工作的艺术。
其实,就是以后,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您的优点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就像遇河搭桥一样,总是在前进。
【李志欣】“零”作业在全国有很多优秀老师也在尝试,但是,就是因为整个学校环境的影响,大都遭到了失败。我认为,这项改革如果不是从全校层面展开,不是校长亲自来抓,就很难获得成功。当然,现在越来越感觉到“零”作业改革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时期的行动。
【陶继新】改革需要环境的支持。一个人孤军奋战,特别是得不到校长的支持,就很可能会失败。而且,改革者在不好的环境中遭遇失败之后,其心灵的创伤是异常严重的,而且这种影响还会扩展,其他也想改革的老师就会不战而退,甚至不再想去改革。
【李志欣】“遇河搭桥”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行动策略,“零”作业改革需要这种精神。基于此,我努力创造条件请专家、名师到我校与我们的老师零距离对话,让高位的思想来撞击他们的灵魂;筹措有限的培训资金让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和比赛;而且,我经常把他们请进我的“思想会客厅”平等地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指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坚定的信心。因此,目前我们学校的老师学习、改革热情异常高涨,我认为,是因为校长在背后为他们摇旗呐喊,为他们创造条件,他们被感动了。
【陶继新】非常欣赏您的校长室叫“思想会客厅”,您改的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改了它的内涵。校长与老师,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平庸的相处者,而是思想碰撞者。现在,忙于行政事务的校长多,思考问题的校长少,特别是有思想的校长更少。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就应当是思想型的校长。所以,在您的办公室里,与老师们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思想品位,长期坚持下去,老师们的理念会在您的引领下不断地更新,您的思想也会因为一些有思想的老师的碰撞而提升。
“零”作业改革,教师成长是基础
【李志欣】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发展的新目标。不应再用经济思维、市场思维、行政思维乃至官僚思维、封建式的家长思维来办学,从校长到教师都要尊重教育规律,回归到教育本质上来,走内涵发展之路。
【陶继新】教育有教育的规律,校长有校长的任务;做教育不是办工厂,做校长也不是当厂长。尽管其间并不是没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工人可以批量生产同一模式的产品,而老师则不行;厂长可以不懂具体操作,而校长就不能不懂教育。校长尤其不能成为官僚。可是,眼下校长官僚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教育就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李志欣】现在我们的老师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经常与我在办公室或我的博客上进行思想交流。他们的生命得到了尊重,自然就会自觉实践学校的各项工作,一些过去存在的如斤斤计较之类的事情越来越少了,他们把精力用在了学习和创新上。老师状态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学生,这样,学校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和谐。老师们提出的具有创意的思考和实践,我都会尽力支持。没有健全的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很难落实素质教育,更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不想自己的未来,谈何让他关注学生的未来?
我经
【陶继新】老师为什么斤斤计较?不能用思想品位低下来解释。我认为,关键是他们没有发现比小利益更为重要的东西需要去关注。比如他们自身的素质得到提升,特别是心灵得到成长,尤其是在这个成长中虽忙犹乐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去计较。校长,就是要把老师从斤斤计较中,引领到重点关注生命成长层面来。
我赞成您的说法,教师要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教育情怀的人”。首先要有教育情怀,不然,就不会投入其中而乐此不疲。然后,就是要有个性,我们需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但仅此还不行,还要创造性地工作,还要使学校富有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再就是您说的思想了。没有思想,是不可能形成特色的。但是,有了特色,却不一定有思想。一旦真正有了思想,特色也往往不求自得。
【李志欣】在农村的一些中小学里,教师只知道教学,普遍感到没有时间读书、学习。我认为,这都是懒惰和不求进取的借口而已。常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课上得很好,成绩也很好,但是让他说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特色时,却无话可说。如果教师整天忙于那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不关注自己的生命成长,就没有流动的人生,更没有幸福的未来。我发现了这一点,点破了老师不关注自己成长的秘密,就是过于依赖外界对他的培养,而不去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一些经验不去积累、整理和管理,都随着岁月流逝了。而因为这些知识的流逝,教师感觉从来没有收获过,也就没有了成长的欲望。
【陶继新】开始的时候,外界的培养还是必要的。这犹如一潭死水,需要一颗石子投入其中,激起波浪。不过,如果仅靠外力,没有内趋力,就不能持久。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关键在于自己。而很多老师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明白这个道理也不去努力。校长的责任,就是要让教师长久保持自我发展的激情。
如果说读书是让教师保持长久动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的话,写作则是与之相得益彰的一种措施。您写了这么多东西,在很多报刊上发表过,我想,每一次发表,都会对您产生一种激励。老师更是如此。此外,就是要让老师明白诗意的生存与痛苦的生存都是生存,而只有前者,才能使自己一生幸福。
要想幸福地生存,就要启动自身发展的动力系统。我发现,如果周围很多人都发展起来了,就会影响到原本不发展的人。这是一种正效应。校长的任务,不但是要使自己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老师发展起来,让更多的老师在发展中感受幸福。
【李志欣】老师的这种自我发展的激情是很珍贵的,也是比较脆弱的,的确需要校长的呵护,校长要为他们创造发展自己、发挥自己优势的机遇和阵地,让他们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陶继新】有的老师缺少长远的目光,只是满足于当下的一点点成绩,其实,未来才是检验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呢。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还要让老师们瞭望自己未来的前景,是阴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谁都不希望自己的未来不如今日,可是,很多人却在执意地做着让自己丧失未来幸福的事情。
【李志欣】如果只看眼前,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很多老师一旦晋升为高级教师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就是这个道理。
【陶继新】老师评上高级职称,是其职称道路上的顶峰,有时也成了其精神生命成长的终结。所以,这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个“悲剧”。这种人,为的是名誉,为的是提高工资,在争取这些在他看来最为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他可能是“积极”的。可是,一旦达到目的,再无提升的空间时,就会消极下去。其实,他不了解,真正支撑其生命意义的东西不是职称与工资,而是自身思想与文化品位的提升。一个人一旦思想和精神“死”了,活着已经没有多少意义。
【李志欣】很多老师只是把精力用在思考自己的工作上,没有去思考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品位,也就丧失了人渴求真理与探求真理的天性与爱好,因此,就会感到没有时间学习一些新的事物,就不再想探索创造的秘密,就不再拥有创造奇迹的愿望,而这恰恰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陶继新】工作必须做好,但是,“功夫在诗外”,很多老师没有想到,与工作相联结的,是那些经典文化。学习它的时候,也许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它却在本质上滋
【李志欣】实施“零“作业改革,我不敢说是在探索一种思想,或者是在追寻一种精神,但是作为一个校长,必须有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素养,有引领教师文化品位的义务,同时自己更要不断追寻高贵与流动的生命,并以此来引领学校的生命成长。
【陶继新】老师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要的名利是可以获得的;但是,如果执意追求,甚至是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就会在追逐之中失去自我,特别是失去自己的人格。而一个没有人格的老师,即使在教学上一时取得一点小成绩,也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有思想与文化积淀的老师,才能笑到最后,才能一生幸福。而您的“零”作业改革是一个杠杆,撬动了老师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李志欣简介
李志欣,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一中校长。分别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十几种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出版了《“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天津教育出版社)一书。自担任北宋一中校长以来,带领全体教师进行“零”作业教学改革。2008年,北宋一中“零”作业改革经验被山东省教育厅推广全省学习。《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齐鲁晚报》等先后报道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经验。
(原载于《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书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让农村师生与优质教育结伴而行
——对话仇玉晨校长
陶继新 仇玉晨
【编者按】山东省滕州市洪绪中心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两年多以前,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几欲倒闭的初中。可是,现在,她已经成了一所质量上乘的名校。仇玉晨校长,也成了2008年度枣庄市十佳创新校长。短短几年间,学校何以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了很多教育同仁的关注。为此,本刊记者陶继新与仇玉晨校长进行了一场关乎学校“裂变”的对话。
受命于危难之际
【仇玉晨】先从2006年8月说起吧。领导安排我到这所学校来的时候,我是发自内心地不情愿:办学难以为继,连续三任校长栽在这里,当地群众、学校老师、孩子一次次满怀期盼和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叹息。一些领导、朋友甚至家人也不支持我去。
【陶继新】正所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不过,这也说明领导还是很有眼光的。让这所濒临垮掉的学校起死回生,真的是非您莫属。
【仇玉晨】我自认为是一个责任感非常强的人,对自己做的事要求比较高,想得很多,总想尽善尽美,有时候无缘由地给自己施加压力,特别关注细节、结果和口碑。自己当校长的理念就是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后来就横下心,比规定的时间晚了两天去报到了。报到的时候领导们都给予我很大期望,也给我留了后路,说如果干不好也没什么,可以再回去云云。
【陶继新】追求尽善尽美不但体现了您的责任感,也反映了您性格深处的一种高层追求。“造福一方百姓”,说得好!将目标锁定在百姓,就不会畏首畏尾,就不会追索名利,而是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行。尽管领导给您留了后路,我相信,您一定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置于死地而后生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尽管有点悲壮,但却崇高。
人事改革义无反顾
【仇玉晨】学校当时主要就是人浮于事的问题。上任之后针对症结先跑领导,争取他们的支持,于是一场真刀真枪的人事改革开始了。当时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别无出路。
【陶继新】人事改革是学校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但很多校长并不敢在这方面动真刀真枪,因为其中的风险系数很大,一旦失败,校长多是连后路也没有了。
【仇玉晨】洪绪中心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也是洪绪镇唯一的一所中学。近十几年来,学校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洪绪二中由于人数逐年减少,2002年便被并入到洪绪中心中学。当时,中心中学1020人,二中380人,两校合并1400余人。学生人数多了,教师人数增加了,然而班额却并未增加。一部分教职工便无课可教,无事可做。无事可做的人,就会懈怠,就会无聊,就会无事生非;有事做的人,看到无事做的人那么清闲,还照领工资,心里就感到不平衡,也就没有了工作的积极性。就这样,学校的教学秩序越来越差,教学质量越来越低,学生越来越少。特别是与洪绪二中合校后,学校便走入了低谷: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教学质量迅速下降;教师迷惘,学生无奈,家长无法;一个个学生转入他校,有的班级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学校仅有学生420多人,123名教师,平均每一个教师只教三个多学生。
【陶继新】“无事”必然“生非”,这是一个规律。“生非”的结果,是人心涣散,邪气上升,正气下降。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就成了必然之势。
【仇玉晨】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别无出路,制订了《洪绪镇中心中学“四制”改革实施意见》,人员实行上岗、下放、分流、待岗四种形式。2006年8月22日,我们就召开了“四制”改革动员会,让全体教职工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在操作前,学校公示了所有教职工的个人基本情况、三年来的年度量化成绩、师德量化、教学实绩。在操作中,学校公布了学校设岗情况、岗位目标责任、支教岗位和其他政策。学校按申报支教岗位——教学岗位——教辅岗位——后勤岗位的顺序进行。学校以三年来的年度量化、师德量化成绩和群众、评委测评分的总和从高到低依次聘任,颁发聘书,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学校对聘任本校岗位的教职工,要求立即上岗履行职责;支教岗位聘任者按照申岗支教意愿和市教育局安排,到支教单位上岗工作。通过竞聘和分流,全校123名教职工共有79人留校上岗,44人被分流。
【陶继新】123名教职工竟然有44人被分流,力度之大,可见一斑。要想让这些被分流的人员心服口服,就必须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不然,就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校长要有胆识与气魄,要一身正气,不为人情左右,不为困难而退;不然,就可能在遭受攻击的时候败下阵来。
【仇玉晨】在改革之后的全体教职工第一次会议上,我的演讲,确切地说是施政演讲,提出目前的共同愿景:办好洪中,造福百姓,让洪绪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洪绪的老百姓能乐呵呵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洪中。
【陶继新】您的施政演讲反映了您无私的情怀,老百姓定然会给予支持的。不过,要让老百姓自愿且高兴地将孩子送到你们学校来,还需要用事实来说话。因为老百姓愿意将孩子送来的前提,是你们学校必须是优质的。
同谋发展,不屈不凡
【仇玉晨】我在施政演讲中承诺:不懒、不谗、不贪,接受监督。同时承诺:两年时间学校办学没有明显起色,自己撤自己的校长。
【陶继新】“三不”是得民心的承诺,而且您真正做到了;不然,三年之后的今天,大家就会对您失去信任。承诺两年就要有“明显起色”,不但需要勇气与胆识,更需要智慧与责任。
【仇玉晨】我要求我们的干部同谋同动,从率先垂范开始,把散了的心凝聚在一起。学校决策是学校的灵魂,班子是学校的旗帜,旗帜上写着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求通过领导的垂范和躬亲,传递给全校师生。
【陶继新】您之所以先抓规范,是因为以前这所学校太没有规范了。抓规范,领导就要率先垂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您身体力行,且要求干部“同谋同动”,教职工就必然会给您正面的回应。这样,外在的规范,才能变成心理的聚合。
【仇玉晨】分析现实,我们一无所有,薄弱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一切从新开始,塑造精神,经营文化。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是我们的办学理念;让洪绪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我们的办学宗旨;把不屈的精神和不凡的追求渗透到我们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屈不凡也就成了我们的校训;追求完美、追求规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井然有序也就成了我们的校风。
【陶继新】我非常欣赏您的“薄弱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正因为“一穷二白”,才没有负担,才能轻装上阵。
“不屈不凡”有点起死回生的况味,悲壮而又大气;“井然有序”需要时时事事规范,显示精神的文明;“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指向正确而高远,昭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仇玉晨】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状态来源于精神。我当时的想法是:尽快把“不屈不凡”塑造成洪中师生的精神状态。“不屈”是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态度,“不凡”是在此基础上的人生追求。
【陶继新】要想让“不屈不凡”内化到师生的心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仇玉晨】我们的校训用了两个否定词,好记忆,容易内化。
【陶继新】“不屈不凡”不但易于记诵,而且可以给人以心灵的冲击。
【仇玉晨】学生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不屈不凡”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同行抱怨学生的坏习惯很难改变,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有一句话说得好:清除杂草的最好办法是把庄稼种好。在我们学校的显著位置有一个标语: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事尽责,对物珍惜。对习惯的培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我们认为,习惯的培养是关乎一生发展的教育,是回归本真的教育。
【陶继新】这正如语文教学,与其长期让学生改病句,不如让学生多读大师的作品,从正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习惯养成也是这样,人们多关注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而从正向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人感恩,就会多想他人的好处,就不会怨天尤人;对己克制,就会如孔子说的那样“克己复礼”,从而“归仁”;对事尽责,就会因责任而使工作、学习更具意义;对物珍惜不但有爱护之意,还有万物皆有灵性的潜在意思,对其要存一份敬畏之心。
课堂改革大动干戈
【仇玉晨】我们仔细调研自己的课堂,如梦方醒地看到,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把人当物,教师扮演了知识的仲裁者、传授者、控制者的角色,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储藏者、应试者。这种教学方式使本来基础就很差的学生更加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辨别是非的批判意识,缺乏创新实践精神,成为逆来顺受的绵羊、没有品位的填鸭。长此以往,照抄照搬的教育、死记硬背的教育、囫囵吞枣的教育,使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知识的奴隶,进而演变成由苦学到厌学,由厌学到辍学。
【陶继新】学生之所以苦学厌学,是因为教师成了他们课堂的主宰者,没有了生命的自由,没有了自我创造的权力。长此以往,其自主自由创造的精神就会渐渐地被磨灭,从而成为知识的奴隶,成为对教师、对领导唯命是听的奴仆。
学生有着很大的潜能,可是,要想将潜质变成能量,就需要生成一种“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营造这样的“场”。昨天在你们学校一些班级的课堂上看到学生那种近乎亢奋的学习状态,就感到那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潜质发挥到极致的“场”。这个时候,学生学习不但是愉快的,而且会不时地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这就是所谓的巅峰状态。而学生很多潜质的生成,都是在这种巅峰状态下突然出现的。
【仇玉晨】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性,是我们的课堂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改变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探索尤显重要,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解放学生,关注学生。症结找到了,要彻底根治就必须寻找有效的方法、途径和模式。
有的人说我们学洋思吧,人家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效果很好;有的人说我们学东庐吧,人家教学合一的讲学稿很管用;有的人说我们学杜郎口吧,人家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三三六”模式全国有名;等等。我一开始认为,从学汨罗开始,教育就开始了浮躁,接着学衡水、学洋思、学东庐,现在又刮起了杜郎口旋风,学来学去,犹如“邯郸学步”,自己的东西没有了。可后来一想,那也得学啊,自己都面临困境了,不学没出路。我就
【陶继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外出学习当然是必要的。你们一次又一次地外出学习,其实是在给教师“洗脑”,冲刷掉僵死固化的东西,吸纳进鲜活生动的因子,进而让他们自我产生变革的需求。不过,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味地“拿来”,就必然是食而不化,甚至别人的东西没学到,连自己原本尚属优质的东西也丢掉了。你们是一方面“拿来”,一方面创造。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是对前者的超越。
【仇玉晨】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既要吸收借鉴外部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措施,又要秉承学校的传统,挖掘自身的优势,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的优势就是没有退路,没有顾虑,必须前行,否则,只有失败可以选择。
正当我们满腹困惑的时候,一个无师上课却有序学习的课堂更坚定了我们深化课堂改革的信心。那是2006年元旦之前的几天,我校青年数学教师王宜军准备请一个星期的婚假。一向要强的王宜军怕他结婚的时候
【陶继新】将学习的自主权与自由权还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创造出奇迹。
【仇玉晨】我们决定实施“1∶3”课堂评价式教学模式。“1∶3”指的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我们严格规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时间比为1∶3。评价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以相互点引评价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为把“1∶3”课堂评价式教学模式进行到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砍掉作业,变课后作业为课前预习笔记;搬走讲台,变静态课堂为动态学堂;增设黑板,变教师主宰课堂为学生主宰学堂;重设备课,变薄本备课为活页学案;精编导学提纲,变口述启发诱导为纸质探究平台;改变课桌摆放方式,变秧田式横向排列为品字形纵向排列;改革课堂评价,变评教师授课精彩度为评学生参与度与教师点引度。目标锁定全体孩子,让更多的孩子在上课时有发言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继新】“1∶3”与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有相似之处。不过,昨天在你们的课堂上,我发现不少属于你们自己创造的东西,比如课前预习笔记、活页学案、精编导学提纲等。而且,你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依然担当着导演重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在有的学校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改革经验的时候,没有学到其精髓的东西,而是在形式上大做文章,甚至在课堂上实行放羊式的做法,教师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课堂成了一个无序的战场。其实,课堂需要“乱”,也需要治;需要争辩,也需要统一;需要学生,也需要老师。不是因为发挥了学生的作用,就忽略了老师的作用,更不是将老师闲置起来。不然,改革就会步入歧途。
【仇玉晨】老师和学生各自有各自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协助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我校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老师的角色是激发学生自己的想法,协助他们发展。学生的角色是主动学习,积极积累,直到垒成成功之塔。
【陶继新】学生主动学习不应当是一个短期过程,而应当是一个长期工程,正如您所说的,“直到垒成成功之塔”。这个时候,自主学习就成了一种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惠及学生的一生,从学习知识向外扩展,迁移到其他方面。同时,这种自主学习状态,还会促使学生更加自信。而学生拥有自信之后,就会创造更大的奇迹,甚至会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仇玉晨】激发是需要智慧的。我们提出了教师“示弱”性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好三个字——
第一个字:憋。教师要憋得住,更多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知。
第二个字:问。有困难找学生,向学生学习。
第三个字:傻。装傻。
【陶继新】教师“示弱”性原则,说得好!在一般学生看来,教师是强者,甚至是他们命运的主宰者。教师如果不示弱,学生就不可能放开胆子,也不能够放飞心灵,学习的效率当然就不会高。“憋”是需要涵养的,不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嘛!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还要“憋”呢!我们教师就更要在迫不得已时才说话啊!“问”是对孔子“不耻下问”的诠释,也是提升学生自信的一种策略。“傻”是不懂装懂的反面,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超
促进“导师”快速发展
【仇玉晨】在促进教学相长的实践中,我们实施了导师制管理。导师制的实施与单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的“辅优补差”不同,注重的是“育人”,着眼的是“发展”,并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学校本着“三全”原则,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有导师,在发挥班主任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全员导师制学生管理,所有教师都要发挥教书育人的教育职能,利用教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跟踪学生成长发展的足迹,对学生进行“五导”,即辅导学习、引导行为、疏导心理、训导观念、指导交往。
【陶继新】导师制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每个教师不但是教书者,还是育人者,他们不是跟踪学生哪一学科的学习,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没有这种制度,一般教师即使想关注学生学习之外的发展,也会因“名不正,则言不顺”而退避三舍。对于学生而言,有了导师,不但可以随时向导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也可以请教心理、思想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心理、思想就会处于优质状态之中。这种优质状态,又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具有超越意义的作用。
【仇玉晨】一位老师深有体会地对我说:“作为一名导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每一位教师也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她班上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家住农村,父母离异之后父亲远走他乡,母亲忙于做买卖,无暇照顾他,将他安排在邻居家“托管寄住”。学生逐渐散漫起来,并且迷恋网吧,上课打瞌睡,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连续几次上课迟到,竟然撒谎说睡着了。老师将他叫进师生谈话室让他坐下,先帮助他展平衣服领子,系好扣子,梳理好蓬乱的头发,然后递给他一杯水。“这一切做得相当自然,就像一位母亲那样一举一动充满了爱,眼睛里充满了慈祥和期待,我好久好久没有得到这样的母爱了。”事情过去两个月了,每当学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非常激动。他们的谈话是从唠家常开始的。父母的离异、父亲的出走、母亲生活的艰辛、母亲的期盼、导师感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同学的心。这次谈话之后,这位同学有所觉悟,上课不迟到了,不进网吧了,关心学习了。通过春风化雨般的心灵润泽,该生有了很大的转变,彻底告别了网吧、游戏厅,走上了正道。
这件事情使我体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爱的力量大于网吧的吸引力的时候,学生就会自动脱离网吧。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以智慧育智慧,那么虽然学生不能个个都考上高中,但是人人都有良好的品德,人人都是有用之才。
【陶继新】这位导师教育学生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因为真诚与爱。即使有各种技巧,如果没有真诚与爱,学生也不会从心里接受,更不会让他们感动。二是因为自然。整个教育过程,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看来,如果教师心里真正装着学生,学生的心灵也会与之呼应。同时,真诚、爱与自然,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
【仇玉晨】导师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也是深远的。一是规范了教师的行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二是加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充分彰显工作主动性。实施导师制以后,导师和班主任一样都担负着对学生的帮扶任务,尤其是这些学生都是信任导师的,导师们从心里就喜欢他们,涉及他们的任何事情导师们都自觉主动地过问,从而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促进了教师的发展。著名教育
【陶继新】学生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怎样才能学会人生之道呢?当然需要教师的引领。而教师的素养高下,是学生进“道”的关键。只有教师首先进了“道”,学生才能进“道”。如何进“道”呢?读书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但是,是不是读我们一般认为的教育上的好书就可以进“道”呢?不是的,这样的书尽
【仇玉晨】为了让教师快速发展,我们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外出学习,赠书,开展教研沙龙、导师论坛,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切专业成长的机会和空间。我深深相信,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老师们不会让你失望。
【陶继新】您为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平台,让他们感到了自身在成长。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教材与教参上转圈子,不但视野越来越窄,生活也会越来越贫乏。如果感受不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教师的所谓成长就失去了价值。
【仇玉晨】我们先后开展的“激情燃烧的课堂”评选活动、“灵感放飞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锻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陶继新】我喜欢“激情燃烧”、“灵感放飞”这些语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生命张力。但有些课堂是死亡的课堂。我之所以称之为死亡的课堂,是因为其中没有生命的流动,没有师生的激情,也没有本应闪现的灵感。而走进你们的课堂,就感受到了学生生机勃发的向上态势,也感受到了教师的特殊精彩。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们就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令人感到可喜可贺的同时,也为你们师生的激情幸福而鼓舞。
收获成果,“慎之至也”
【陶继新】取得成果不能完全代表教育质量,但是,却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制定改革方案到现在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你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你们那里,我感受到的是教师的阳光心态,是学生的向上的精神气象。这些外在的表现,昭示出一个问题:你们学校有了长期发展的潜力,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仇玉晨】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常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而我要说,一所学校,哪怕是名校,距离失败永远只有半年!
【陶继新】在取得成功的时候却言失败不远,这不只是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还有创新精神在流动着。如果不创新,不发展,即使再大的成功也会变成失败。这是天地规则。只有“慎之至也”,才不至于失败。
仇玉晨简介
仇玉晨,1970年4月24日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洪绪镇中心中学校长。
三年来,仇玉晨在滕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洪绪镇中心中学已经成为名扬枣庄市的教学改革窗口学校,先后承接全国、省、市现场会6次,先后荣获市级以上荣誉23项,学校独创的“1:3”课堂评价式教学模式获得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和枣庄市政府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吸引市内外60余所学校领导和教师5000多人踏足该校参观学习。
因成绩突出,仇玉晨2008年被枣庄市委、市政府荣记二等功,先后获得“滕州市首届十佳道德模范”、“枣庄市教育创新十佳校长”、“枣庄市百佳文明市民”、“滕州市劳动模范”、“滕州市推进素质教育先进个人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原载于《创新教育》2009年第6辑)
(收入《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书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文化点燃学校发展的火炬
——对话朱闩根校长
陶继新 朱闩根
【编者按】
“和而不同,见贤思齐”的人际环境文化
【朱闩根】老师属于知识分子群体,而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文人相轻,这不利于在工作和学习上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达到1+1>2的效果。我们从儒家的文化经典里受到启发,选择“和而不同,见贤思齐”作为我们教师队伍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通过多年磨合,这个目标已被大多数老师认同了。
【陶继新】当下知识分子之间不少是“同而不和”,而不是“和而不同,见贤思齐”,甚至是拉帮结派、见贤生妒。这在很多学校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常态”,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个问题之所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关键是因为有的校长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只要不危及我校长的威信,就如毛泽东当年所批评的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有甚者,有的校长本人就是同而不和的“带头人”,是一个小团体的核心人物。
恰恰相反,您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典型,您积极地从儒家文化那里汲取智慧,从根本上解决“同而不和”的问题。在您看来,孔子的“和而不同”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是的,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这些弟子个性不一,发展走向也各不相同,比如颜回和子路、冉有和曾子的价值取向都不一样,相处之时肯定会有摩擦。但是,在“和而不同”思想的光照下,大家都凝聚在孔子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团队。您对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很有研究,而且让大家在这种思想的浸润下,逐渐地走向了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朱闩根】比方说,我们整个语文学科,整体阵容强大,有很多老师出类拔萃,而且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各自不同的思想见解,都影响着一批老师。但他们并不互相排斥,总能互相吸纳,互相促进,和谐共事。组里有不同流派,没有不同派别;有不同观点之争,没有不同利益之争。正因为“和而不同”,整个团队才有巨大的包容性,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大气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各种风格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新的提升和发展。如果相互排斥,故步自封,那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入死胡同,都不可能走得远,长得高。在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不光是老师在成长,我也跟着老师一起成长,是老师在推动我进步。校长引领学校,学校也成就了校长。我在办公室里面特意悬挂了八个字——“和而不同,见贤思齐”,意在经常提醒我们班子三人,给全校做表率。如果我们三个人都协调不好的话,那就谈不上整个学校是一个和谐的集体了。
【陶继新】学校风气不正的根子在班子,只要领导班子团结和谐,老师之间即使有些问题也好解决。你们学校的环境和谐,首先应当是领导之间的“和”。
“和而不同”和“见贤思齐”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强调“和”,也正视“不同”。允许不同个性存在,允许个人发展,甚至允许我的竞争对手发展,而目的是共同创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和”的环境。而“见贤思齐”呢,我看到每个人的优点我都要学习,人人如此,相当于人人都发展了。假如我看到别人优秀就忌妒、打击甚至诽谤,这样,不但影响了别人的发展,也抑制了自己的进步,特别是丧失了人之为人的道德人格。
【朱闩根】中国有句古话,深刻批判了我们民族的一种劣根性,那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在一个单位里面,如果出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样的坏风气的话,整个集体就会失去发展的生机,走向衰败也就为期不远了。
【陶继新】消除这种弊端的关键在一把手。我在山东教育社担任总编的时候,几乎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都要外出讲课,而且每月都要发表一些长篇作品,但却没有成为“风必摧之”的对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社长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他在很多场合说,
充满经典气息的物质环境文化
【朱闩根】我们所有的办公室和教室里,悬挂的宣传内容都是取自经典。老师的办公楼选择的是《学记》里的有关内容。教学楼有的选自《弟子规》,有的选自《论语》,有的选自《管子》,有的选自《老子》。学校所有建筑物的名称也全部取自经典,两栋教学楼一栋叫敏学楼,一栋叫敏事楼,办公楼叫琢玉楼。琢玉楼取自“玉不琢不成器”,敏学楼取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事楼取自“敏于事而慎于言”。课间休闲的小亭子,叫博文亭,取自“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陶继新】这些经典选得就很“经典”,看来,选者就是一个对经典文化有研究的人。而我敢断定,这个人就是您。因为在与您的几次交流中,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种厚重文化的沛然流动。文化的要义就是以文化人,学校里的各种物质环境,由于有了经典文化的附载,就有了文化的含量,自然会起到化人的作用。
【朱闩根】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创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的特色体现在两句话中:第一,以德育人;第二,以文化人。
【陶继新】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有时是合而为一的,因为经典话语之中,自然蕴藏着思想道德的力量。师生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就会将之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朱闩根】我们营造经典气息的物质环境文化,给学生的不只是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的影响。“敏于事而慎于言”告诉我们做事要勤勉踏实,讲话要谨慎,说出来的话要负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的是对学习的态度。“琢玉楼”每天都给我们老师暗示“玉不琢不成器”,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琢玉的工作,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马虎不得。
【陶继新】看来,这些经典语句并不是随意从经典中取来的,而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经典不只是高尚文化的象征,它更应当成为熏染师生精神的文化载体。
【朱闩根】文化长廊里面我们选的内容,都是古今中外经典绘画和书法作品。我想让学生从小接触这些高雅的艺术珍品,把种子播在他们的心田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到了一定时机,种子就会破土而出,就会发芽。我们校园的音乐全部是经典的中外名曲。如同经典的绘画书法一样,不求孩子们现在就能理解,但是从小耳濡目染,涂上一层底色,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陶继新】经典绘画、书法和音乐作品有道德感染力量,也有提升人们审美体验的作用。当下不少学校学生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审美的快乐体验,而变成了让他们心力交瘁的苦役。您让学生天天接触这些美的作品,无疑是让他们天天感受美的陶冶。一个身处美的环境之中的孩子,不但会心情愉悦,学习的质量也会自然地提升。
【朱闩根】比如我们下课的铃声是《乘着歌声的翅膀》,这个乐段很愉快、欢悦,下课铃响了,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乘着歌声的翅膀”,像小鸟一样欢快地飞出课堂。又如我们迎接学生进校园的是《杜鹃圆舞曲》,送学生离开校园的是《春天来了》,都是经典的名曲。
【陶继新】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相信你们的教师与学生,也会在这种快乐的乐曲中,投入到乐此不疲的教学与学习之中去的。
书香与歌咏润泽心灵
【朱闩根】阅读提升思想,书香润泽心灵。引导老师们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老师们读圣贤书,读中外教育名著,读温润生命的书,通过阅读,他们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更新,人生境界不断地提升。阅读让他们濡染了一种书香气息,积储了发展的后劲。
【陶继新】教师阅读圣贤书,吸纳的不只是智慧,也有高尚的思想。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教师的知识背景,也会改变教师的心灵状态。一个知识丰富和心灵高尚的人,还会将这种正面效应辐射到学生身上,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精神资源。
【朱闩根】我们老师除了“周末大讲坛”,还有一个“快乐30分”,借助歌咏这种艺术活动的形式,把一些道德的因素渗透进去。比如,我选择了《我的教育理想》、《与书为友》、《心存感激》这些内容来朗诵,在朗诵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还有合唱,比如《友谊地久天长》、《让世界充满爱》、《送别》、《同一首歌》,都是很抒情、很舒缓的抚慰心灵的曲目,每一次这样的朗诵、合唱,对我们都是心灵的净化。
【陶继新】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舜将道德的因素自然和谐地融入到了这一乐曲之中,所以,就有了真善美的感觉。在《论语》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于是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这就是古代所谓的乐教作用。你们的老师为什么在合唱中有了心灵净化的感觉,就是因为您所选的乐曲既美又善啊!
开放搞活的交流文化
【朱闩根】我们主张交流文化,主要的体现是开放搞活。
【陶继新】在经济发展上,我们国家提倡开放搞活;在学校发展上,也应当开放搞活。一个封闭的学校,是不可能适应教育发展形势的。
一、对内搞活:开设大讲坛
【朱闩根】我们开设了“周末大讲坛,快乐大家谈”,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教师集中,人人轮流登台,谈读书体会,谈工作所思,谈生活的困惑,谈人生感悟……
开设大讲坛,可以达到三个目的。第一,引导老师读点书,“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就没有底气站上大讲坛。第二,让老师有一个面对全体同事发表自己思想见解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增强自信心。第三,让老师有个宣泄自己情绪的渠道,把积郁在心中的怨气释放出来。比方说我们这个学期,开学介绍新老师时,我忘了介绍从我们学校调出又调回来的一位老师。一个半月以后,她登上大讲坛,说出她的委屈,我立即当着
【陶继新】假如没有这个大讲坛,她可能会将这种委屈一直积压在心里,一直对您耿耿于怀。在某种意义上说,倾诉也是一种情感需求,教师也是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长期淤积在心里,不但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还会影响工作的质量,甚至会将不良的情绪辐射到学生身上。在大讲坛上,老师们将自己的烦恼、牢骚一吐为快,不快便得到了释放,而且获得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其后,其心理的轻松与工作的积极主动,将会有益于自身的发展,而且他还会将这种健康的心灵状态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朱闩根】这位老师为我们学校争得了荣誉。在安徽省经典诵读比赛中,我们学校获得了全省一等奖,她就是主要辅导老师之一。
【陶继新】这个大讲坛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它会促进教师更快地发展。听着别的教师讲得精彩,看到别的教师快速发展,自己也想讲得精彩,也想快速发展。一个团队如果都能“见贤思齐”,就必然没了相互猜疑与嫉妒。于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态势就形成了。而群体竞争意识的增强与积极向上氛围的形成,就使得学校有了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
【朱闩根】每次主讲人确定下来以后,承担
【陶继新】每个发言人准备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一个思想文化品位高的教师,就有了一般教师所没有的底蕴,教起课来就会左右逢源,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一个在学生认可与拥戴积极暗示下的教师,反过来又会更加积极地学习与工作。
【朱闩根】不仅是登台的几位老师,
【陶继新】每一个人都具有巨大的生命潜能,可有的学校却压抑了这种潜能。然而如果积极地开发这种潜能,老师们就会还给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二、对外搞活:交流文化
【朱闩根】在对内搞活的同时,我们坚持对外开放。我们经常把各行各业有一定造诣的专家请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比如书法,请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给我们谈《书法艺术与小学教师的修养》等;请卫生方面的专家讲《饮食与健康》。我们还请了法律方面的专家讲《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请了军分区干部讲《国防形势》;请上市公司老总站在企业家的角度谈,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办,才能培养出适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有
【陶继新】“功夫在诗外”嘛!教师听听教育之外的讲座,眼界会更加开阔,甚至可以站在一个高视点看本学科的教学。目前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某个学科的教师,只看这个学科的书,只听这个学科的讲座,这样,他们就会如苏东坡所说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思想文化是相通的,教育之外的大家的文章与讲座,有的时候可以使我们眼睛一亮,犹如在漆黑的屋子里突然打开了一扇窗子。老师对外部世界了解得越多,其心灵就会越丰富,一个心理世界
体现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
【朱闩根】我们构建了具有三大特色的课程:第一,“我是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汉字书写课程;第二,“读经典书,做有根人”,经典诵读课程;第三,我们学校是安徽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我们的特色是手球项目。我们尝试手球进课堂,每个星期每一个班都有一节手球课。没有课程支撑,特色或形成不了,或巩固不了,或延续不了。
【陶继新】优质的校本课程,有时也要因人因地而宜。你们的这三个校本课程,有的学校未必能做成,即使做起来,也未必能够做好。因为课程需要的不只是文本,还要教师包括校长在内的文化资源。您本人就是一个书法家,做起书法课程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一般校长并不具备。手球是你们学校的传统项目,你们做起来自然从容,别的地方也想做这个课程就要困难得多。您是一个对经典文化情有独钟的校长,这些年来,在您的影响下,你们的老师也对经典文化有了一定的积蓄。所以,做起这样的课程,就会顺理成章,而且教师喜欢它,教起这样的课程也会游刃有余。
所以,校本课程的设立,应当考虑学校已有的优势资源,特别是那些“人无我有”的条件。但是,即使资源不是特别丰富,也不能裹足不前,而应当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所谓的资源,有的是自然而有的;而有的,则是学校开发出来的,比如你们的手球课程,起步阶段,也是近乎“一无所有”的。
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标识
【朱闩根】现在,我们有两个系列文化标识,一个是“相约成长”,比如学生成长档案“相约成长”、老师成长档案“相约成长”、我们学校的网站“相约成长”、我们的校报《相约成长》、我们的校标“相约成长”。第二个系列是“五松新少年”,“五松山”是李白命名的,我们就是打李白这张文化牌。李白前后几次到铜陵,留下了许多诗作,多次提到了五松山。我们学校在五松山的余脉上,我们挖掘历史文化,打出“五松新少年”这样一个标识,比如我们校园的小电视台取名“五松新少年电视台”,我们还有小记者队伍——“五松新少年小记者”,我们的小手球队取名为“五松新少年手球队”。
【陶继新】一些知名的产品,几乎都有注册商标。你们的特色文化,就相当于给学校文化注册了一个商标。这样,就形成了你们自己的特色,就有了你们自己的品牌“产品”。而且这个“商标”一旦确立,不
2008年11月初,你们学校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这自然与你们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成了点燃你们学校发展的火炬。
朱闩根简介
朱闩根,196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小学校长,全国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成员,安徽省教育技术协会理事,安徽省“星星火炬”奖获得者。在管理学校的同时,他还参政议政,任民进铜陵市委副主委,铜陵市人大常委,铜陵市铜官山区人大副主任。作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市展览,入选多部作品集。作为安徽省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一直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多次参与《安徽省小学生经典导读》地方教材编审工作。
(原载于《青年教师》2009年第7期)
(收入《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书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让师生和谐成长
——对话周玲校长
陶继新 周 玲
【编者按】威海市环翠区塔山小学周玲校长给人突出的印象是从容而豁达、宽容而善良、简约而自然。她的这种生命态度,自然而然地也影响到全校的师生,让人感到整个学校是那么的和谐与美好。2008年10月17日,
“爱的教育”行动准则
【周玲】我提出了“生命因爱而精彩”的教育理念,并与全体师生一起讨论制定了“爱的教育”行动准则,让大爱落实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下面就是我们具体的行动准则——教师行动准则
爱学生——奉献大爱
我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我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关注教育的每个细节,关爱身边的每个生命。
我要把今天的学生当成明天的人才来培养,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爱事业——追求更好
我要把学习和思考当成习惯,永远做最好的自己。
我要努力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建立自己的风格体系,成为一名好教师、大教师。
今天的我可以比昨天的我做得更好,而明天的我会更棒!
爱自己——享受快乐
我的一生都与孩子在一起,永远享受着童真童趣之乐。
我与团队的伙伴们共创共享共赢,永远享受着互助合作之乐。
我能为亲人尽义务,感受着亲情的温暖,永远享受着生命幸福之乐。学生行动准则爱自己——学会负责和自主
我要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要主动锻炼身体,让自己永远充满活力。
我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说假话,有错就改。
爱他人——学会尊重和感恩
我要静静倾听别人的谈话,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想法。
答应别人的事我一定会尽力做到。
我要用行动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快乐。
爱环境——学会欣赏和珍惜
学校就是我们的家,美丽的家园需要我去维护。
我要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珍惜美好的生活环境。
我要善待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因为他们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陶继新】这里很有创意的一个内容就是“爱自己”。以前,往往将“爱自己”跟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其实,“爱自己”自有其可取之处。孔子的弟子曾子得了重病,他把弟子们叫到身边,说道:“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意思是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什么损伤!《诗经》说:“一定要小心啊!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不必如此了,学生们啊!”为什么会说这些话呢?因为曾子素以孝著称,平时不但正德修身,治圣贤之学;即使身体发肤之微,因来自父母,也倍加小心,不损伤。现在重病将终,追思自己平生守身之道,感觉无愧无悔。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话语。
现在的一些孩子不知道生命的价值,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知道尊重,有时因为一个小小的波折,就离家出走,甚至走向自杀的不归路。这样做不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对父母的心灵造成了伤害,甚至有可能使他们从此身染重病乃至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珍爱自己的生命,也是爱自己的父母。
20世纪70年代我拉地排车的时候,正是经济困难的时候,有的人甚至吃不饱饭。但是,我知道“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的道理,我不能毁掉自己的身体。一人漂泊在外,父母最为挂念的,还是我的身体。因此,我不但吃好,拉货也适可而止。我身体比较强壮,正常拉1800斤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我只拉1600斤。所以,拉起车来并不感到困难,甚至还比较从容。可是,几个车友却恰恰相反,他们节俭了再节俭,吃得非常不好;本来最多只有拉1600斤的体力,却要强行拉1800斤。结果,几年下来,身体每况愈下,有的甚至得了很重的病。节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过犹不及。如果为了节俭,毁掉了身体,甚至提前结束了生命,就得不偿失,还令父母伤心、难过。
【周玲】“让爱伴随师生的一生”是我们价值取向的一个方面,而学习的目的、好教师的标准是更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些直接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和我们的老师讨论,孩子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大家现在都明白了,学数学不是为了当数学家,而是为了更简单地生活;学音乐不是为了当音乐家,而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艺术性;学语文不是为了当语言学家,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具诗意。明白了这些,大家就真的能够把目光放远,抛弃功利行为,以平和的心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了。因此,我们总结了属于我们现时期的行动口诀,共三句话。第一句是“思想引领,方法指导,逐层示范”;第二句是“多指导,少指责”;第三句是“多加法,少减法”。什么是思想引领?就是做任何工作,首先要让老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那么,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真正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是分班时,大家都想把孩子送到他班里的
【陶继新】校长爱老师、爱学生,处处想着学校的发展,老师就会以同样的爱来回报校长,学生就会以同样的爱来回报老师。你们的老师为什么如此乐此不疲地工作着,学生为什么如此快乐努力地学习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从您的身上感受到了这种爱,学生
从小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当是教育的大计。一个失去爱心的人,将失去起码的为人之道。我发现,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往往会做出错事、坏事甚至恶事;相反,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就会做出很多正确的事和好事、善事。同时,爱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出自心中,行于自然。可以说,爱是与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周玲】会爱就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这一年我
我们的老师真正感觉到“学然后知不足”了。大家认为,当自己的内涵只是一个点的时候,自己的外延也只是这个点的周长;当内涵逐步增加的时候,外延越大,越感到自己的不足。
【陶继新】为教师买书,就是为其提供精神福利,特别是阅读古今中外大师的作品,则是提供上乘的精神营养。因为大师的作品都蕴涵着真善美。在阅读的过程中,书中的优质思想与审美追求,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老师们的心灵之中。所以,我一直认为,读书,特别是高层次的读书,能使教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本质上提升其人格与境界。所以,建议您与老师们除了阅读您所说的这些书之外,还要阅读一些世界大师的著作。这样,老师们就会更有品位,更有爱心,他们所教育的学生也会更加优秀。
畅通心路,消除内耗
【周玲】我觉得教师在工作中即使享受不到愉悦,也应该感受到轻松、自然、开放,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最大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否则,他的工作和生活不仅是一种浪费,还有可能是一种伤害。因此,我一直要求自己:必须让教师们心路畅通,不能让任何一个教师带着不良的心结工作!
我用问卷与教师沟通。一种问卷是“学校发展建议”,包括学校特色工作、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评价、学生素质、增收节支等,让教师们畅谈哪些做法应该坚持、哪些做法应该改正。一种问卷是“学校计划反馈”,学期初,在认真学习了学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认真填写,内容包括我最欣赏的方面、我认为应该调整的方面、我的合理化建议。第三种问卷是对领导说心里话,题目是“我想对你说”,对象是领导集体和每一个成员,诉说内容包括我最欣赏的方面、我希望你改正的方面。第四种问卷是“自我发展评价”,内容包括我已经成为学校品牌的方面、我有可能成为学校品牌的方面、我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等。我总是极认真地对待每张问卷,或采纳,或解释,或答复,我让教师们都明白:他的建议很重要!他的态度更重要!
这几张小问卷,让老师们把背后说的、不敢拿到面上说的话说出来,老师感受到了尊重,心路畅通了。我觉得做人做事就是这么简单,一份真诚的尊重就能解决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陶继新】这些问卷问得好!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老师从您这里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老师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特别看重自己的尊严,一旦尊严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士可杀不可辱”的激烈反抗行为,从而对学校管理工作起到负面甚至破坏作用。二是您给了老师一个感情宣泄的渠道和自由言说的机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师心里会积压一些怨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就会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火候爆发,从而导致不稳定的因素。有气就要让他发,有话就要让他说。不然,气就会闷在心里,形成心病;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就会形成一个说是道非的劣性情绪传染场。这样,校长的政令就可能遭遇梗阻。其实,教师对校长产生怨气甚至恼恨,往往是不知情所致,有的则是缺少沟通使然。一旦为其打开感情宣泄的闸门,打开一个言说的窗口,他们心里的郁结就会得到舒缓,很多话语就会脱口而出,从而进入到了优质的情绪场中,工作起来当然也就高效而且愉快了。
【周玲】所以,我给大家提出要节约自己的精力,要消除一切内耗!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都是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家长既是我们的同事,又是我们的伙伴,我们既然为他们的孩子着想,为什么要和他们对立起来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好事办好呢?
为达成共识,形成最大的合力,我坚持把每次开会都当成一次学习活动来组织。同时,充分利用博客、座谈、聊天等形式,与教师平等对话,引领教师把精力用在进取上。
【陶继新】消减内耗是学校管理的要中之要。中国人的一个劣根性就是喜欢窝里斗。所以柏杨说,日本人一个人是一条虫,三个人是一条龙;而中国人呢,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看看当下一些单位领导,往往需要拿出很多时间用在人事关系的协调上,用在彼此争斗的缓解上。尽管我与你们的教师相处时间不长,可是,我已经充分看出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愉悦。
【周玲】真是这样的!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身心是开放的,在校园里处处都能感受到亲切、融洽、和谐。所以我越来越坚信自己这种“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管理理念,我越来越感觉到管理本身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陶继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就是我,千万不要故弄玄虚,特别不要故作高深。十年前,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有意用上一些华丽的词句,当时还以此为美。今天看来,那是令我特别羞愧甚至不堪回首的往事。其实,一个故弄玄虚的人,一个着意雕琢的人,虽然他本人认为那会让别人觉得高不可测,但实际上只会令人生厌。如果呈示给人的是真实、自然、从容,所言或朴实无华,或诗意流淌,都会令人感觉如山涧清冽的流水,沛然而出,叮咚悦耳。
【周玲】我经常组织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来理解教师,理解教育。在教师节举行“教师节里话教师”的活动,第一组教师谈对自己老师的感恩,第二组教
在班主任节期间,我们组织了教育情境即时表演,表演中的惟妙惟肖、尽情尽兴让教师们在开怀之余更多了一份思考:这就是童心啊!今天应该怎样理解?怎样尊重引导?多了这份理解就多了一份真爱!所以教师们对孩子欣赏得多,挑剔得少了。教育效果没达到,大家也都从自身找原因:我为什么没做好?孩子为什么不理解我?
【陶继新】您这是在有效地开发教师之中蕴藏着的正能量。其实,人的本性多是善的,只是有的时候被某些外象所迷惑,才有了负面能量的存在甚至蔓延。化解教师的矛盾,开发正面能量,就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让课堂升华生命意义
【周玲】我始终认为,学校的重中之重是课堂教学,这是学校工作的根本。因为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修身的理念、做人的道理、师生间的彼此影响,大多发生在课堂上。因此,我很反对班主任工作单独拿出时间来做,我一直觉得教学与管理、教书与育人,它们本身就是一体的。所以要了解一个教师,就要走进课堂里去,教师与学生之间眼神的交流、语言的交流、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引导和处理,就完全证明了这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底蕴。
【陶继新】我在曲阜师范当过三年半的班主任,在给学生开第一次班会的时候,我就正式宣布:“本学期专门开班会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两个小时!”这是不是不做工作呢?不是。而是将必须做的工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我教的是“文选与写作”课。“文以载道”,写作亦然,文如其人嘛。另外,很多班级工作交给了班干部,特别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去做。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来自班主任的特别信任,工作起来主动、认真、积极,班级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大家又都心情舒畅。
【周玲】我们学校的特色是“主题活动化”,我们用最大的能力建设主题活动化的课堂,因为我们认为,只有活动化的课堂才是对教师和学生生命的真正尊重,才是一种真正的大爱。传统的课堂,更多的是讲授,压抑的是自主性、创新性;课改的意义就是突出强调对富于个性的生命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的信心如何、合作能力如何、实践能力如何等都在教师的关注范围之内。我们觉得,只有这种有了爱的主题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文化的课堂。
上次教育局的领导来听课,三年级的孩子晨阳读完课文以后,很常规地问:“哪位同学给我评一评?”然后自选一位同学起来评价。评价的同学说:“晨阳同学,你刚才读得很流利,但是有个地方感情表达得不到位。”晨阳就说:“谢谢你帮助我,你能为我示范读一读吗?”这赢得了领导和家长的一片掌声。
现在,我们的主题活动化课堂已经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我们的教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大家都很开心,很欣慰,因为大家的精力没有浪费,都用在该用的点上了。
【陶继新】不要说学生,就是课文,都不是僵死的文本,而是流动着的生命活水。因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了,甚至倾注了自己的生命。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应当读出作者那种生命的跃动。所以,感情朗读就成了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读得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而只有感情朗读才能唤醒课文之中的生命意识。因此,我很欣赏评价晨阳的那个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相信他的朗读定然会有一种感情之水在流淌。将作品的感情况味朗读出来,不但有利于课文的学习,还会因此而感染自己与其他同学,从而将美好的感情传递出来。这不就是很好的思想教育吗?
【周玲】真的是这样的,课堂与生活是一体的,现在与未来是一体的。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生命因爱而精彩”,我们以前对爱的理解仅仅是“被爱”:学生要因为教师的爱而精彩,教师要因为学生的爱而精彩。而现在,我们都明白了:这个“爱”其实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是能动的。我们每个人首先要会爱,教师因为爱事业、爱学生、爱自己,所以才精彩;我们的学生也是因为学会了爱,生命才变得精彩。我们要在接受爱的同时,享受感恩的快乐;在奉献爱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陶继新】在谈到爱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爱自己。人不可能一直被爱着,有的时候会被忽视,有的时候会感到孤独。这个时候,要学会自己爱自己。有的人稍不顺心,就怨天尤人,甚至嫉妒别人,这是不会自爱的一种表现。所以,要提倡大家多一点宽容精神,多一点友善之心。不是说“积善成德”吗?这个“德”就有自爱之意。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但提倡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并不是要否认关爱自己、呵护自己。要想更好地为孩子成长服务,教师就要好好爱自己,好好关注自己的成长。
让自动自发成为习惯
【周玲】我倡导,爱学生就要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就要把今天的学生当成明天的人才来培养。所以我认为最好的管理是“管得少而且管得好”!管理的关键是自主管理,是习惯培养。
我们学校有30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每天课间操、中午放学、晚上放学三遍整队误时费力,师生心浮气躁,管的人累,被管的人也很累。我就下决心要改革,要让师生自然地排队,自然地做操,就像在社会上,不需要人组织,不需要人管理,人人都能做到文明有序有节。
我先跟班子成员讲,又跟团队的队长们讲,大家从坚决反对到怀疑到答应尝试,开始分头做工作,这个过程就是理解意义、理解原则的过程。我给了大家三天的尝试时间,让大家证实其可能性,找到高效的方法。
现在,我们的目标完全实现了:三次集合,师生全随音乐进行,没有人组织、管理,不仅做到了安全,还做到了文明、高效。
在这个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没有任何行政命令,有的只是商量和讨论,我没有扣任何一个教师、任何一个班级的分数,而大家都做好了,而且全体师生都从中享受到了成功与愉悦。
【陶继新】这里面有您的一个坚强的信念,就是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日本的一个火车站里只有三个人在等火车,可是,他们却自觉地排队。这样的规则意识是不是天生就有的呢?当然不是,而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你们的学生做操、上学、放学如此具有规则,长期坚持下去,他们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排队是必须遵守的一种规则。以后到了社会上,他们也会处处彰显出文明的意识。我们的孩子都是未来的世界公民,学校就要培养孩子走向未来的文明意识,这样,他们将来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
【周玲】我就告诉我们的老师:什么叫“把今天的孩子当成明天的人才”来培养?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
我们的“红领巾社团”完全是由孩子们自由组织的,他们每天中午开展活动,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培养了文明习惯,真正使积极的兴趣爱好占领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我们借鉴《教育的55个细节》中的内容进行细节教育,推行“每周一细节”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我们还有一项常规是“每天分享十分钟”,引导每一个学生分享感动、分享感恩。这个创意来自《爱的教育》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睡觉之前想三件感恩的事儿,习惯以后我发现:每天根本不止三件!我觉得每时每刻都值得感恩!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当你把周围的每个人都看作天使的时候,你就生活在天堂里;反之,看成魔鬼的话,你就生活在地狱里”时,我太高兴了:我一不小心就生活在天堂里了!我希望我的每个学生都能生活在天堂里。所以,“每天分享十分钟”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收获一种习惯,一种终身受用的习惯。同时,我还想借此培养孩子很强的自信心、很强的表达能力。
【陶继新】“每天分享十分钟”,说得好!真想享受人生,就要学会感恩。一个会感恩的人,不但品德高尚,心里也一定快乐。一个整天抱怨的人,尽管未必是思想堕落的人,但是,他心里积存了很多负面的情绪,而且会不断地传染给他人。如果心存感恩,就会更多地考虑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并且以同样的心理回报他人。这样,就会产生一种优质情绪,人人如此,就会形成一种优质情绪的文化场。人在其中,不就是一种享受了吗?
我有一个讲座,题目就是“心存感恩”,其中谈到八个方面的内容——感恩父母、感恩孩子、感恩老师、感恩学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朋友、感恩“敌人”。敌人难道还要感恩吗?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敌人”是有引号的,不是指战场上的敌人,而是指对自己有过严重伤害的人,甚至是曾经拼命整过自己的人。为什么要感恩他们呢?我自己就有亲身的体验。如果没有他们的拼命打击,就没有我今天坚韧不拔的性格,就没有我在任何艰难环境下都毫不气馁的生命状态。我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更加善待他们。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则说:“吾日三思感恩。”
周玲简介
周玲,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校长,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教研教学先进工作者、威海市优秀教师、威海市师德标兵、环翠区十佳文明教师、环翠区劳动模范。
“崇尚自然、尊重生命”是周校长执着的教育追求。在教育与管理中,她始终强调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教育与管理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力量、文化魅力,突出课堂在教育教学中的主阵地作用,突出细节在完善人格、文化影响中的决定意义,引导教师与学生享受教育、经营生命,创造着让教育成为自然、让优秀成为习惯、让精彩成为必然的教育佳境。
(原载于《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用文化铸造品牌以信心点亮未来
——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师生素养提升工程探秘
陶继新 韩忠玉
【编者按】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是山东省教学示范校、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省规范化学校、省文明单位、全国“招飞”先进单位,2008年9月因该校成绩特别突出,集体荣获潍坊市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特别令人称道的是,该校鲜明的“信心教育”办学特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仅近两年就有国内外160多个教育考察团前来参观交流。在2009年3月北京“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上,“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得到了与会领导、中外专家的极大关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专访并报道。
为什么潍坊四中会有如此的发展势头?带着这个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信心教育活水来
【陶继新】韩校长好,很高兴又一次与您交流。您创造的“信心教育法”是潍坊市首次以教师名字命名的教研成果,早在2004年潍坊市教育局就下文在全市推广。《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报刊对此予以报道。
【韩忠玉】谢谢您,
【陶继新】没想到您来潍坊四中刚两年,信心教育又搞得如火如荼。今年我在北京遇到过一位记者,还遇到过张厅长的研究生罗蕾,他们说都是您的学生,一说起您,都有共同的激动与感动。在他们心里,您是一座丰碑,是他们生命征程的引路人。不止他们,就是一些未曾相见的人,谈起您的时候,也多是敬仰有加。前不久去苏州一中讲课时见到教育专家高万祥,他说您是一位很有思想与发展潜力的校长。
【韩忠玉】您
我们已经从学校管理、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对信心教育展开广泛深入的行动性研究,全员参与,不断实践,不断深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陶继新】看来,信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支撑其生成巨大能量的因素自然非止一端,而您的浑厚的文化理论功底,以及在教育实践一线不懈的探索,当是这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内容,这正是您的信心教育法不同于一般方法探究的核心所在。
【韩忠玉】我校的“韩忠玉信心教育法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被中央教科所确立为“十一五”重点课题;在潍坊市教育局和坊子区政府的关心下,我们成立了“潍坊市信心教育研究中心”和“信心教育联盟学校”。目前已积累信心教育经验资料300多册,计划三年积累信心教育资料1000册,为以后学校的发展和各兄弟学校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有效资源。
【陶继新】您创立信心教育法的目的,不只是让本校的师生拥有信心与走向成功,还希望推而广之,让更多学校的师生也拥有信心、走向成功。当信心教育在“联盟学校”扎根之后,自然就会在那里生长、开花与结果。况且,您积累的这些经验、材料,不是当作本校及“联盟学校”的私有“财产”,而是通过各种载体传播出去,从而成为无数个学校和千万师生生成信心的精神食粮。我想,这不正是实践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精神吗?
【韩忠玉】是啊,令我欣慰的是,如今不少从未谋面的同行都纷纷来信说,信心教育已经在他们那里开花结果了。前几天河北省黄骅中学
【陶继新】您的“粉丝”何止
【韩忠玉】为了不辜负大家,为了更好地引领学校发展,去年我撰写了“信心教育十大理念”一文,从立法、做人、治校、育人、治学、养德、成才、处世等十方面作了阐述:潜能无限,智慧无穷;信己信人,养德筑基;以信立校,用心治学;有教无类,因势利导;静专思主,潜心求学;爱惜精神,胸怀乾坤;善孝仁爱,知书明理;养成习惯,成就人生;感恩重诺,互助共赢;视学生为天才,把教学当使命。
【陶继新】我认为,您的这十大理念中有三个关键词——信心、习惯、做人。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可以说,自信者在任何景况下都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而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您在培植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也是为他们积蓄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
在信心教育中,为什么还要特别讲求做人教育呢?因为学问做到极致,就是做人。王阳明对于他的学生问及一些学问之事的时候,常常是告诉他们要“致良知”,有了良知,学问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孔子也是如此,他有学问与智慧,可是,他的人格更是让人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崇敬感。
【韩忠玉】信心、习惯、做人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养。苏格拉底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海伦·凯勒说:自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当然,信心不是盲目乐观,更不是自负,而是对目标的清醒认识,是对目标达成的困难的认识,是对目标达成的条件的认识,是对目标实现的路径的认识,是对目标达成的强烈的愿望。
构建校长文化——当好学校文化的领头雁
【韩忠玉】为了实现“育优秀人才,创品牌学校”的理想目标,我校在信心教育总的文化旗帜引领下,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重建立了六大文化。
我深深认识到:校长的视野决定着学校的视野,校长的高度决定着学校师生的高度。所以,我特别重视校长文化的打造,我要努力以校长的自身素养提升学校的文化层次,以校长的胸襟影响师生的和谐进程。
【陶继新】我觉得,您之所以有资格研究信心教育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您本人就是一位特别自信的校长。自信虽在心里,却可以通过言行辐射出一种能量。您的微笑呈示出来的是自信,您知难而进的品质显见的也是自信。这种正能量,几乎无时不向教师与学生传递一种自信的力量。
【韩忠玉】谢谢您的肯定,为了加强自信心教育,我坚持在“五多”上狠下功夫:
多鼓励——及时发现每个老师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多提供教师成长的舞台,增强教师信心。
多交流——我喜欢走进课堂与老师共同研究教学,走进办公室、走进食堂和师生们“聊家常、话冷暖”,让师生时时感受到校长对他们的关心和认可。
多走动——我视教师为合作伙伴,视教育为自己酷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因为热爱,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里。再忙再累也不知疲倦。
多用人——我充分信任每一位行政成员的工作能力,尊重每一位同志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协调好、调动好各成员的管理积极性。我重视选拔人才、运用人才。一年来选拔了7位德才兼备的教师进入学校中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多示范——我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各项工作率先垂范,此外,我还不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心得,到目前为止已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00多篇。我的专著《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奖、科技创新奖、社会科学奖。
如今,社会各界明显地感受到了潍坊四中人的巨大变化:教师爱岗敬业、团结、自信;学生自信、自强、积极、进取。
【陶继新】“多鼓励”可以使教师更加充满自信,从而带来学生的自信,这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的“诗外”功夫,也是“更上一层楼”的“动力源”。
“多交流”是校长不请自到,教师与校长就更有了亲近感。学生在“亲其师”后可以“信其道”。教师亲近校长,也当然就“信其道”。于是,校长的威望,就会在教师的信任中树立起来。
“多走动”表明您太爱这所学校了,也表明您太勤奋了,已经抵达了乐此不疲的境界。同时,正是因为整天“泡在学校里”,也就有了对学校发展的更多思考与研究,学校也就有了更好的发展。
“多用人”说明您善于发现人之所长,而且善于用人之长。一个校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包揽全校工作。况且,您用的是德才兼备之人,这自然会生成一种正确的用人机制导向,会使更多的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
“多示范”的第一位就是校长具有示范的资本,您的优秀让全校教师心向往之,您的要求自然就有了“不令而行”的权威性。
“五多”的结果是群体的和谐与积极,这种发展场不但会让潍坊四中短期即有较大发展,更会在长期彰显出它的魅力来。
构建管理文化——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韩忠玉】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管理是学校的根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有素质差异的人,所以在管理上过宽或过严都可能导致教育的失败。
为此,我校主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的“三级督导”管理模式的实施,多方位地管理学生的学习、思想及生活。一级督导由校长任组长,中层领导任组员;二级督导由年级主任任组长,班主任任组员;三级督导由学生会干部任组长,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班干部任组员。一级督导负责对全校的各个方面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并负责对二、三级督查的上岗情况和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二级和三级督导负责学校各个方面的监督、检查,并对一级督导负责。“三级督导”互补互动既督又导,这一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去年在全市得到推介。
【陶继新】“三级督导”体现了分工明确与各尽其职的科学管理原则。同时,“人文化”在这一评价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督导的目的是让教师更好地工作,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是将目的锁定在监督他们、批评他们上。所以,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况且,你们既督又导并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特点,督导者更加认真努力,被督导者更加乐于接受督导。所以,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教师文化——架起名师成长的桥梁
【韩忠玉】我觉得教师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在于建设教师的思想文化,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观念变了,才能有效建立教师的行为文化。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四中教师宣言》《育人目标解读》《治学理念解读》等学校文化,着重培养了教师以下优秀素养和智慧:以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熟练驾驭课堂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酷爱读书。
我在本学期开学时专门为教师做的信心教育讲座中,希望教师特别注意以下几点:要心怀“信心”和“感激”;赞美学生,毫不吝啬;换个思路激励学生;善待发言错误的学生;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主动问候学生;上课要有激情;面带微笑进教室。
【陶继新】大凡有爱心的教师,都能得到学生的拥戴。“平等”则显示了教师的博爱胸怀,长期下去,就会积淀成一种优秀的教师品德。
欣赏您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之说。当一个笑容满面的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与和谐友善的信息,会在学生的心底生成一种高效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一直提倡情感高效。因为课堂教学一旦出现情感上的不和谐,教学效率低下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您之所以倡导教师读书,是因为您从读书中获取了丰厚的回报。您也想让教师像您一样,为自己打点文化底色。这样,教师就不再是教书匠,而是随着生命的延伸,越来越有文化品位,越来越有教学能力,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赞美学生,毫不吝啬”的结果,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升。当一个学生拥有了自信之后,不但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干任何事情都会拥有自信。这种内在的品质,还会伴随其一生的生命成长,从而使其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韩忠玉】您的分析入木三分,非常佩服您。此外,我们还通过培训、座谈、讨论、经验交流、专家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为教师“补钙”;通过建立目标考核奖励制度、首席教师评选制度等,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课堂大比武以及开设教师论坛等活动,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陶继新】教师的成长需要诸多“外力”的“聚合”,才能形成主动向上的内在品质。您所采取的这些策略与措施,无疑是让教师由“外”向“内”的积极趋动过程。教师的“钙”补多了,就有了优质的“骨骼”;而一旦有了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之后,还会自我生成属于自己的“钙”。相信你们的教师在您的带领下,会越来越有内力的。
【韩忠玉】谢谢您!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课堂大比武——我校通过课堂大比武形成了“三案导学,六步探究”“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青蓝工程建设——开学初,学校对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考核评定,合格者方可上岗。学校每学年把工作不满3年的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对,实行一帮一,一对一,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教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文化交流——两年来,学校聘请了20多位专家前来我校作报告,与美国康州中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与日本和歌山县外国语学校签订友好学校协议;聘请中国戏协刘长瑜副主席为名誉校长。
本学期,又聘请山东省教师培训中心授课专家温德峰、上海市特级教师陈永平等前来作报告,还聘请了曲智男、赵海岩两位专家来校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思维导图培训,以转变教师的思维模式,从而应用到教学当中。
科研带动——近两年,学校申请立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十六项,教师发表论文国家级51篇,省级89篇,出版专著15部。仅在2008年,学校就设立了5项市科研课题,创设了22个潍坊市金点子成功案例,有21名老师辅导的学生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奖。本学期刚刚过去两个月,教师又获71项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
【陶继新】“青蓝工程建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让他们尽快成长,不只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不过,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也不能急功近利,特别要让他们沉住气。他们有一笔了不起的资本,那就是年龄;同时,他们也有一个致命的弱项,那就是经验不足与学识不丰。所以,在为他们规划发展前程的时候,既要有近期发展目标,也要让他们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教师要求积极发展诚然可贵,而拥有一个文化定心则更加重要。我观当今一些青年教师迅速成名之后,有的则也迅速“陨落”。究其原因,就是太过急迫,太过功利。您的成功,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好的诠释。
我主张读书要“取法乎上”,请专家亦然。要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最有思想与文化含量的交流,从专家那里汲取最有价值的东西。您为什么发展得如此之好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您读了一般校长没有读过的大量的高品位的书,而且化成了您自己的东西。所以,您在读书与引进专家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也是你们的教师得以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吧。
构建德育文化——彰显文化育人本色
【韩忠玉】为推动德育文化建设,我们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努力使德育工作常做常新。
一是将德育工作融于到养成教育中。主要措施有建章立制、召开专题班会、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等。
二是实施班主任建设工程。我们对班主任提出了八条要求并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以深化:育人为本,关爱为先;理解、宽容、善待每个学生;让学生做班级主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关注后进生和信心不足的学生;创设良好班风,创建丰富的自信文化;协调好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与家长交流,共同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成长。
三是实施家校牵手工程。我们要求家长在大休和节假日,对回家的学生做到“三要”:要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要谈家长的期望和要求,要讲“老师说你能行”。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开设家长接待日、实施家访制、致家长一封信等活动,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的信心教育。
【陶继新】“理解、宽容、善待每个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不二法宝。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性格、生理、学习等特点,才能理解他们,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古人早就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班主任能够宽容学生的缺点错误,当是一种美德。把学生当成可发展的人,当成可成才的人,当成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人,就会善待他们。而且,理解、宽容、善待也是相互的,学生在受到教师的理解、宽容、善待之后,也会理解、宽容、善待教师,从而形成一种优质的班级文化,于是,班主任工作就会变得轻松甚至愉悦。
只有“让学生做班级主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之后,班级工作才能真正抵达理想境界。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是班级主人之后,就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责任感,甚至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并做出令班主任意想不到的奇迹来。这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还会自觉地迁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韩忠玉】是的。宽容不等于放纵,也不等于放任。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加强德育文化建设,例如:
导师制——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教师的教育特点,把师生合理搭配,每位教师承包6-8名学生。要求导师既做慈母又做严父,从思想、生活、学习各方面指导学生。导师要写出年度培养计划,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方式、手段、每周工作要点,还要有专题备课和活动记录。
导师制的实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了,也更加自信了。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心理安全的港湾,让学生拥有一种教职工子女的感觉。
【陶继新】“导师制”是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的一个有效实践,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好的发展。当然,开始的时候,会增加教师一定的负担,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负担就会减轻。因为学生充分相信教师之后,就会更加认真地遵循“导师”的指导,主动努力地学习,以回应导师的心灵关照。师生之间的这种默契,对于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都会生成一种特殊的能量,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以往令教师头疼的学生的问题相应减少甚至绝迹,教师的负担特别是心理负担也就相应减轻,甚至还会因与学生心息相通而生成一种特殊快乐的情感。
【韩忠玉】是的。再如心理辅导制——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学生自信心的发展。对此,我校强化心理疏导教育,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热线,并且每学期我们都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题目涉及学习、生活、交往、信心、精神状态等多方面。
【陶继新】心理障碍是自信教育的拦路虎,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要有的放矢。“心理测试”无疑是发现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共性,也因人而异,“测试”之后,才能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
你们之所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热线等,不但是为了解决那些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是要阻隔即将发生的问题。学生之中的心理问题少了,和谐的氛围与学习的高效也就生成了。
构建学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韩忠玉】刚才所谈的导师制和心理辅导制既渗透着德育教育,同时也是打造学生文化的具体措施。我还利用开学典礼、军训、期中总结、期末总结等机会向学生进行信心教育,建立学生文化。
一年多来,我分别送给了学生七大祝福:一祝信心百倍,二祝毅力超群,三祝养成好习惯,四祝刻苦勤奋,五祝学会感恩,六祝学会做人,七祝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还送给学生六件成功之宝:坚信自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从总结和反思中发现和积累钻石元素;让目标引领我们去开采金矿;让你的生活因主动而色彩缤纷;让沟通从心开始;每天多坚持一点点。同时我还提醒学生五大问题:平时学习,你认真反思了吗?你非
另外还有十大优秀品质、五个秘诀等等。不仅我讲,还利用师生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读书会、征文、每周话题、校园之声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陶继新】这一学生文化体系以您的祝福为载体传递给学生,显得亲切、真诚、美好。关键是,您的这种学生文化,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运用一些方法与策略,让它慢慢地消融在了学生的心里。没有这个消融,所有的文化都不能“化人”。记得您在安丘四中任校长我专访您的时候,您精彩的国旗下的讲话令我振奋并引用过多次。现在,您又有了一系列的其他内容的讲话。相信它会产生更大的振奋人心的力量,相信学生会在这种自信文化的感召下,生成更大的自信心。
【韩忠玉】另外,在学生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分层次走班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在不同的教室,由不同的老师上课,实行“自选套餐”,开设相应的选修模块等,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极大欢迎。
开发校本课程——从高一上学期开始,全年级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现在已开发出30多本具有各学科特点的校本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发展的需要。
成立学生社团——学校建立了50多个学生社团,如戏剧社、演唱团、坊华文学社、剪纸艺术团、昆虫生物兴趣团。
开展课外活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如“企业学子行”、“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定期请知名学者、法制宣传员等来校作报告。
学校还开展了“闲暇教育”的研究,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
【陶继新】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你们舍易取难,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各取所需”又“各取所好”,从而使他们进入到乐学且收获颇丰的境界。
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让教师真正走进课程,享用自己的开发成果,并在开发之中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与文化品位。
学生在校不只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应当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而社团则为其提供了这方乐土。
你们的课外活动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走出了教育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让学生去体验与感受社会这个更大景象的美丽与复杂。这样,对于他们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开阔生命视野,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闲暇教育”开展得好!教师不应当是苦行僧,学生也不应当是苦行者。特蕾莎修女为什么说工作是“最好的休闲活动”?一个重要的意向就是要人们享受工作的意趣。当一个人感到工作与学习其乐无穷的时候,工作与学习质量之高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构建环境文化——打造精神文明的乐园
【韩忠玉】近年来,我们特别重视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我们积极美化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公共场所的环境,积极开展学生公寓环境建设活动;通过设置各种人文标志、文化宣传长廊、阅报栏、名人介绍和名言警句宣传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
我们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都化作了信心教育的使
校园里,树木葱茏、花草争艳、风景宜人;各式各样的人性化标语催人奋进……
教室走廊墙壁上,古今中外名人事迹触目可见,令人深受鼓舞;学生自创的英语角、绘画、书法作品琳琅满目,让人耳目一新……
宣传长廊里,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彰显特色;知名校友、首席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博士生照片云集,书画、美文、手抄报凸现学生良好素质……
还有学生自己命名的北大路、文明路、自强路不时引导鞭策着学生,学生们还将自己的宿舍命名为淑女居、绅士屋、自信堂……
力图使整个校园变成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变成一座流光溢彩、充满人性光泽的学园、乐园和精神家园。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陶继新】文化的作用,不在于灌输,而在于熏陶与浸润。你们的学生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受自信文化的生命张力。这种自信文化,便在“随风潜入夜”中“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到心田之中。同时,这种文化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前一段时间到你们学校参观的时候,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种文化之美。看着学生几乎个个神采飞扬、意气风发,我感到您所倡导的自信文化已经开始内化到了他们的心里,已经展现了它靓丽的风景。
【韩忠玉】谢谢您的褒奖!如今,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潍坊四中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建设更是让师生精神焕发,同时,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了。“激情成就梦想,信心点亮未来。”我们将永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把社会的期望和信任变成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以昂扬的姿态,接受社会各界的检阅!
【陶继新】因为您有安丘四中成功的办学经验,又有在潍坊市教科院指导全市高中教育的特殊工作经历,以及近几年持之以恒的探索,您到潍坊四中不到两年,已有100多个考察团前往学习,听说今年单重庆市綦江县教育考察团就已四次前去取经。可以说,今天的您,不但无愧于“齐鲁名校长”的美称,而且有了问津全国名校长的资本。我相信在您的领导下,潍坊四中一定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韩忠玉校长简介
韩忠玉,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著名教育专家。
他创立的“韩忠玉信心教育法”是潍坊市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教育教学成果,2004年在全市推广并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2009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又予以报道。几年来,撰写省级以上论文100多篇。其专著《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多次获省市教育成果奖、科技创新奖、社会科学成果奖等。
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坊市首届名师、潍坊市首届十佳创新校长、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鸢都精英、新中国成立60周年潍坊市时代功勋人物候选人、首届“齐鲁名校长工程人选”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17日,第3版。)
关注心灵世界 凸现人文情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德育求索之路
陶继新 尹建文
【编者按】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创办于1952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办学历史,曾受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和南京军区表彰。学校以“和”为校训,确立“立德树人,以和兴业”的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实施成功教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全国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示范基地、常州市德育先进集体、常州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2009年7月13日,
面向全体 关注弱势
【尹建文】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完中,生源主要来自于全区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本地区外来工增加,学校也招收了许多外来工子弟。如何让这些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如何让这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走向成功?这是摆在我们学校面前,同时也是关系到我们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陶继新】关注外来工子女的教育,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我觉得,人是需要有尊严地活着的,而受到公正待遇,享受比较优质的教育,才能拥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因为教育的人本价值是“有教无类”,外来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上,应当与其他孩子享有同等的权利。当然,这也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可是,正是因为付出,才彰显了教育的崇高。
【尹建文】我们仔细分析了本校的实际情况,觉得我校通过高中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为,我们的学生高中或大学毕业以后,大部分仍然留在或回到本地区工作,他们是本地区建设的主力军,是本地区的后备人才。
【陶继新】高中教育需要正确定位,不然,就会背离教育的发展目标。其实,很多高中学校在标榜有多少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时候,却忘却了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如何让这些来自本地的学生,此后更好地为本地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你们思考这个问题,且付诸行动,这就使教育回归到了它的本真状态。
【尹建文】而这些外来工子弟以及贫困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学生和后进学生,由于种种人所共知的原因,他们在学校里、家庭里、同学中间,包括面对老师,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由于自卑,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行为习惯更加不符合常规要求,形成不良循环。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怎样让这些学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学校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最终确立了关注学生心灵、实现精神关怀的德育理念。
【陶继新】长期处于自卑心理之中的孩子,自然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还会不断地“迁移”,使其在各个方面都会处于“劣势”状态之中。当一个孩子非但得不到积极的鼓励,反而经常有挫败感的时候,就会对前途失去信心。开启属于他们的健康的心智才能让自卑离他们而去,且由不良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
【尹建文】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德育,立足于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来到我们学校以后,能够在某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他们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们都能带着一种自豪感走出校门;当他们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以后,会常常怀念起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会常常想念原来的老师和同学,会常来看望学校和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实效,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陶继新】要想让学生带着自豪感离开学校,就要在三年的教育中,让其拥有自豪的资本,即在品德与学业上都大有收获。要想让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常常怀念学校,就要有令其永远思念的教师,以及一些终生难忘的教育情境。不然,他就会一去不复返。要想抵达这样一个境界,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心系学生,特别是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不可能单向而生成,当是师生双向有情才能流动不居。
【尹建文】您分析得精当而卓有远见。确实是这样,目前有些学校的许多德育活动,都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一厢情愿地“教化”学生。有的德育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排练,其目的只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为了有个好评,获得某个奖项,至于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没有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有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感动学生,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也就是目前的许多德育活动都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
【陶继新】德育的底线是真,如果变成表演,就有了作假的成分。更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表演式的“德育”已多见怪不怪。有的校长、教师堂而皇之地布置表演任务,学生心甘情愿地进入“角色”。这就是作假的“深入人心”。其结果是,大家习惯了这表演,甚至认为这就是德育。而德育一旦离开了真,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反德育。反思
帮教助学 心灵相依
【尹建文】
【陶继新】要想做到心心相印,师生就要以心交心。这当然离不开爱,教师要爱学生,学生要爱教师。问题是,不但要心中有爱,还要让对方感受到爱。有的教师恨铁不成钢,施以惩罚手段,结果,学生不但没有感受到爱,反而会对教师心生恨意。看来,除了真心之爱外,还要讲究教育的智慧。况且,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在点点滴滴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呈现出来的。所以,真正的心心相印,都是在具体入微的实事中生成的。
【尹建文】是的,教师对学生之爱,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只要在老师的心中存有对学生的真爱,学生通过心灵就能感受得到。老师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易察觉的神态、与学生交流对话的语气等等,都能够传递老师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我们经
【陶继新】孩子内心的痛苦,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影响着其生存状态。排解学生内心的痛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是深入学生之中,不体察入微地走进其心理世界,就很难发现其痛苦所在。结果,痛苦存留心中,又得不到关心帮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疾患。您说的“体验”“接纳”等,无疑是了解且化解学生内心痛苦的有效方法。不过,没有爱在心中,所有的方法都只能是形式,而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尹建文】是的,老师对学生的真爱是一切有效教育活动的起点。我们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就是引导老师与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互信互爱的真实感情。我们利用假期,组织老师们走访学生家庭,走进学生的精神领地,和学生及其家长面对面地拉家常,一起做家务、贴春联、吃糖果、讲故事、玩游戏。教师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学生的家庭氛围,与学生及其家庭融为一体,感同身受,其乐融融,这对
【陶继新】家访无疑是师生心理联系的一座桥梁,可是,当下真正进行家访者已经“几希矣”,能够与学生及其家长面对面地拉家常的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可是,家访确实从心理上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距离,而教育恰恰是需要从“心”上入手才能产生效用的。同时,在一些孩子之中,蕴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通过家访,这些故事方才“浮”出水面。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地将其作为德育的生动教材,教育全班学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尹建文】家访是我校长期坚持而富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每年春节前后,蒋卫山校长都要带领我们学校的行政人员、共产党员、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师,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以及学生的奖状、奖品、素质教育报告单,走街串巷、进村入户,走访每一个结对学生。2008年,我分管高三年级。年底,大雪纷飞,交通阻断,常州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雪灾,学生都被困在学校里。一星期以后,大雪初霁,学生乘机放假回家。两天后,我和其他班主任一起,冒着风雪,挨家挨户地去家访,看望在家里复习的学生。这一行动,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许多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
【陶继新】感人之事,来自爱生之心。冒着风雪,挨家挨户地去家访是何等的艰难!可是,正是艰难,才更见精神,也更能感动学生及家长。我在想,这次非同寻常的家访,给学生带来的不只是心里的温暖,还有深入其心灵之中的感恩之情。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不但会努力学习,也会更爱自己的老师。这样,爱就有了双向的互动,有了特殊的合力。老师之爱学生,在平时,也在关键时刻。关键时刻的非常行动,正是平时爱学生的一个必然延伸。正是这种无时无处不在的对学生的爱,才有了家长的“热泪盈眶”,才有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尹建文】有了这次切身感受以后,
【陶继新】“承诺”向学生及家长发出一个信号——老师们将到他们的家里与之心理沟通,播撒爱生的种子。同时,对
精神激励 爱心育人
【尹建文】关爱贫困学生也是我校的一大德育特色。我班上有位女同学,家庭异常贫困,而她自己又有胃病,每餐只能喝稀饭,每天还要打针吃药。我们学校考虑到这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除了免去了她的全部学费、伙食费以外,还专门为她提供了一间宿舍,安排她母亲来为她熬粥熬药。这位女同学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对她的关爱,非常感动,不管身体条件有多差,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我作为班主任,被她的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为她写了一篇《松赞——写给张琴同学》的文章,发表在黑板报上。这篇短文最后是这样写的:“我们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要的是要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即使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仍要有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松树般的韧劲。张琴同学身体素质较差、每天吃药打针喝粥,在与疾病进行顽强抗争的同时,仍然念念不忘学习,刻苦钻研,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种精神难道不是松的品格吗?”
【陶继新】这位学生感动之余,带来的必然是知难而进的决心与信心。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榜样就在身边,力量就会更大。所以,她顽强拼搏的精神,还会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举受惠的还不只是她自己,还有全校的学生。
【尹建文】本地的社会贤达、本校校友和台商为支持教育事业,慷慨解囊190万元,在我们学校设立了五项奖励基金。这五项基金主要奖励品学兼优而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最高奖项每人每年达到2500元。这一奖励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部分生活费、学杂费难题,对学生来说更是一项精神激励。在每年一度隆重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我校全体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和殷殷期望,感恩之心油然而生,许多学生和家长代表的发言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学生心中的这份感恩之情必然化为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动力。
【陶继新】奖励基金解决的还不只是学生的经济困难,更向他们传递一种精神——社会没有忘记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雪中送炭可解燃眉之急,更可令受助者感动。当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学习的时候,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当他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就多了一份爱心。于是,就有了学习成绩不断提升、品德自然升华的必然趋势。而他们走向社会之后,也会感恩社会,也会将美好的精神向更大的层面传递。
尚礼倡和 沁人心脾
【尹建文】我们十分重视利用校本资源来教育和感化学生。我们的校名叫“礼嘉中学”。这“礼嘉”两字有个来历:学校西侧兴隆河上有座礼嘉桥,原名“李家桥”,为明朝一个李姓所建的小木桥。清雍正七年,居河西的孙竹所独资将木桥改建成石桥,并更名为“乐安桥”。嘉庆十八年,河东王氏后代集资重修改为“礼嘉桥”。“礼”即以礼相待,“嘉”即和善和美。从此,“礼嘉”两字所倡导的“以礼相待,以和兴业、友善和美”的风尚,万人称颂。据此,我校确立“和”的校训,传承和弘扬“礼之用和为贵”的古风,积极倡导尚礼、倡和、嘉善的校园文化。
【陶继新】“礼嘉”来历意蕴悠长,流淌着儒家文化的思想。孔子之所以说“郁郁乎文哉,我从周”,因为在他看来,周礼丰富多彩,符合人的道德规范,所以才遵从了周礼。中国系礼仪之邦,“尚礼求和”历来是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你们重礼倡和,且将其作为校训与校风,可谓得儒家文化之要道。更为重要的是,你们不但有其名,更有其实。在你们学校采访的时候,我已经
【尹建文】是的,校训之“和”与风尚之“礼”两字,不但铭刻在校友赠送的太湖石上,成为校园的一大景致,更为重要的是,重礼倡和的精神已经融进了每个礼中人的血液。我们学校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孕育了许许多多关于师生的感人故事。我们学校有一位叫王林元的校友,他75届高中毕业后,在村上参加集体种田,当了三年农技员。至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
【陶继新】王林元事业有成而又感恩母校,并非一个偶然事件。如果没有学校对他的精心培养,没有在校期间就内化到心里的感恩情结,就不会有今天100万奖学基金的回报。看来,好的校训、校风一旦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即使很多年之后,照样可以产生与之相呼应的行动。相反,即使有了好的校训、校风之名,而没有与之相应之实,也只能如飘在太空中的一朵美丽的白云,风来而散去,甚至连点踪影都无从觅迹。一个学校尽管需要好的理念,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种理念不着痕迹地真正走进师生的心里。简单的说教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细致入微的德育行动,才能结下品德之果。
理想之光 指路明灯
【尹建文】前面我们提到了学校致力于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话题。对于学生的成功,我们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大学是成功;学生在某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成功;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是成功;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也是成功。所以,我们对学生成功的标准是多元的。而如何帮助学生走向成功?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成功公式:成功=目标+动力+方法+行动+指导。我校德育的着力点,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树立坚定的意志信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促使其付诸行动。
【陶继新】你们对于学生成功的理解很有价值。有的人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结果,很多可以走向成功的学生却被“定性”为失败者。中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在哪个方面有了特长,都相当于进入到了成功者的殿堂。况且,你们所说的成功,还从“行”向外拓展到思想与心理等层面。这恰恰是被很多人忽视了的问题。其实,真正的思想与心理的发展,才是其持续走向成功的根基所在。如果没有这个根基,即使一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以后也会转胜为败。而有了这个根基,就会在任何风吹雨打中立住脚跟。失败的时候,会认为这是成功之母,毫不气馁地继续奋争;取得成绩的时候,也不会大喜过望,而是再接再厉地走向未来。有了这个德育的“着力点”,且又落实到行动之中,各种各样的学生就都有了走向成功的可能。
【尹建文】目标引领人生,奋斗成就未来。在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目标方面,我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每一个进入我校的新生,在其刚入学之初,就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制定一份“目标计划书”。这份“目标计划书”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长远规划,引领学生向前看30年:1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是怎样的?3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学生在充分想象自己未来的美好前景的同时,再来反观和比照当下的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从而为学生增添学习、生活、做人的勇气和战胜现实中的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自身的内驱力。
【陶继新】教学生三年,想的却是学生未来的三十年。这与直奔升学率的急功近利行为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孔子说:“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是,教育追求“速成”之风愈演愈烈,以致才有了对“应试教育”的拼命追逐。这种“近视”的教育,看似为了学生,实则害了他们。你们则不然,让学生瞭望未来,让他们胸怀大志。这样,在设计教育内容的时候,就不但有了开学之初的规划,还会有相应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这从您前面所谈的内容中,已经能够窥斑见豹。当然,面向未来并非不顾当下,任何远大的理想,都必须从当下起程。所以,就有了您所说的“反观和比照”。
【尹建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在引导学生瞭望未来、志存高远、认准自己前进的方向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指导学生制定和落实学生每年、每学期、每月、每周乃至每天、每节课的学习、生活、锻炼等具体计划,使每位同学做到远有理想,近有目标;人生有规划,日常有计划;思想有指导,行动有方向,充分发挥理想目标对人生的引领和激励功能。
【陶继新】远有理想,就会有一个美丽的憧憬,有一份希望,有一种持久的动力。而近前的目标,则是这个远大理想的分解项目。胸无大志,难成大事;而不从小事做起,休说大事,小事也做不好。近前的目标未必太大,可是,正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才能逼近远大的理想。所以,你们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项目,正是远大理想的根基。
坚定信念 健全人格
【尹建文】我们深信,信念的力量无坚不催。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正确的信念,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我们每个学生的每张课桌上,都张贴着一张座右铭。老师指导学生在座右铭上写上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人物的姓名、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自己最喜爱的名言警句、自己的最大亮点;每天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自己的格言,面对全班同学围绕这一格言做五分钟演讲,阐述这一格言的内涵;在每个班级的教室里,张贴富有激励性的励志名言,营造浓郁的课室文化。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把国歌、校歌《飞翔,啸云》和《相信自己》这三首歌曲作为学生必唱的曲目。
【陶继新】课堂文化的导向异常重要,是一味地让学生学习知识,眼盯高考;还是着眼于他们整体思想文化品位的提升,为其一生发展做准备?其结果将是大相径庭的。当今一些学生盲目地崇拜明星,而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人物却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将会在他们的心里栽种下不求上进的种子,甚至会由此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你们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崇尚的是伟大人物,张贴书写的是激励上进的格言警句,甚至是自己的格言,吟唱的是积极向上的歌曲。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激励群体奋进的课堂文化氛围。好的文化氛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潜移默化中,人们孜孜以求的良好人格便自然形成了。
【尹建文】我们还通过制度化的班级和年级集体宣誓的方式,让积极的语言通过经常性的反复的宣读,影响学生的潜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和信念。我们有个年级在每天就餐前集合,高声宣读年级誓词:坚定信念,坚守理想;振奋精神,严明纪律;注重基础,注重细节;规范答题,细致运算;从善如流,助人为乐;追求真理,弘扬正气;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决不抛弃,永不放弃;顽强拼搏,争创一流。这种餐前宣誓的方式看似在喊口号,但是,只要在宣誓时能做到严肃、认真、专注,并且能长期坚持,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一定是深远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三年以后,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不一定会记住,但是,这种集体宣誓的庄严情景,誓词的丰富内涵,会永远铭刻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不可磨灭,成为学生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陶继新】誓言是对自己的庄严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挑战。尽管学生不一定每天都能做到“言必信,行心果”,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宣誓,就会对言行是否一致形成一种自我心理监督。而集体宣誓,还会形成一种庄严的氛围,且使得每一个人无形之中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在某种意义上说,宣誓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群体承诺。同时,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暗示,长期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积淀成相对稳定的意识,这对人格形成等都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榜样示范 引领成长
【尹建文】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优良习惯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发现,大多数后进生、学困生,他们“后进”、“学困”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习惯。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德育取得实效的又一重要抓手。我们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学生阅读《心灵鸡汤》、《青少年美德书》等书籍,通过共读共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分钟竞赛活动,训练学生专注学习的习惯,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陶继新】拥有良好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在生命成长“银行”里存了一笔永远升值的“钱”,时间越长,“利息”越多,结果是终生受益。所以,真正的教育,没有不注重习惯养成教育的。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方法得当,长期坚持。比如读书,如果在某个读书活动中掀起了一个高潮,而活动过后便不再读书,就不可能形成习惯。同时,真正形成读书习惯之后,还会升华成一种审美追索,从而进入乐此不疲的读书境界。而一个对读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成绩必然不求自高。况且,好书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读书多了,健全的人格也会逐渐形成。
【尹建文】我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是需要激励的。为此,我们还开展各个层次的评比活动,使学生的习惯和品格在激励中升华。
【陶继新】通过评选,让某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受到表彰,这既是对他们的鼓励,也为更多的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人之差异并不太大,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功。而评选活动,则让优秀的学生更努力,让榜上无名的学生奋起直追。这就在无形之中拉开了竞争序幕,人人都想向上,学生也就有了更好的发展。
【尹建文】话又说回来,所有对学生的教育,都源自
【陶继新】你们的这些交流方式,虽非别出心裁,却是爱心使然。而一旦有了爱,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爱当然需要用心,没有比心灵的交流更具魅力的了。师生心灵交融,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原载于《创新教育》,2009年第10辑。)
农村中学的高品位与高质量
——无差生的湖北省随县厉山三中
陶继新 马国新
【编者按】厉山三中地处湖北省随州市厉山镇,这里是炎帝神农的故里。汉丹铁路、宁西铁路、随岳高速和316国道在此交汇,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是工作和学习的理想之地。近年来,学校坚持“让每个孩子成功”的办学思想,崇尚“合作与奉献”的校园精神,以“厚德有为、宁静致远”为校训,以“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为育人准则,以“创建特色名校”为奋斗目标,从“校本研究、校园文化、有效德育、和谐校园”四个方面推动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随州市最具影响力的一所初中学校。
厉山三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但学校注重内涵发展,重视特色建设,形成了系统的学校教育文化,原创了“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了以篮球、乒乓球等为典型特色的样本课程,以“班级书吧”和“101读书会”推动了学校书香校园的形成,学生学习轻负高效、学校名师名生辈出。中央教科所教授
前些天,受
让书香为心灵奠基
【马国新】创业难,守业更难。2004年中考我们一时风光,今后的中考我们能否一路风光?中考成绩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吗?我们还有近30%的学生中考失利,升学无望。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学校目标和办学思想是什么?我们要寻找教育的真意。2004年秋,不知是9月的哪一天,我发现我开始热爱教育了,我感到我们所从事事业的神圣和伟大。我开始远离麻将,讨厌应酬,我离不开校园了,我迷上了书,特别是教育理论书,我迷上了当代教育名家,如朱永新、朱小曼、叶澜、刘彭芝、李希贵、肖川、郑金洲、郭元祥、刘铁芳、李镇西等,我爱上了书店,我每到一个城市,书店是必须去的。从阅读书籍和解读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中,我逐渐理解了教育的内涵。我常想:三中应该什么样?
【陶继新】一个优秀的校长,如果太过浮躁,追逐名利,就不会太多关注学校的发展。大凡有了宁静心态的人,看人看事看物就会有了另样的眼光;在一般人看来非常风光的事情,他却可能毫不犹豫地舍弃。当您真正爱上教育,您的心境就变了,您的思想境界也高了。而读书,则是爱上教育之后的必然选择。有了书中精神的滋养,您再研究教育的时候,就有了思想根基。不过,还不能只看教育方面的书,也不能只看理论方面的书。古人说:“功夫在诗外。”教育,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分支,如果只看教育的书,虽然有所提高,但会陷入教育这个单一的怪圈里走不出来。而当您看了古今中外的文学、美学、哲学等经典文化之后,再看教育,就可以站到一个制高点上,多角度地俯瞰教育,就会有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宏阔视野,就会有超越常人的飞跃。
【马国新】的确,深究教育我们会发现,成功的校长和教师都是博览群书之人。阅读让我们理解了教育的内涵,寻找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陶继新】营造书香校园,是学校发展的必行之事。教师一旦喜欢上读书,就会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生命必需的精神营养,从而丰盈自己的思想与智慧。这样,在其教书育人的时候,就会因为拥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高度认可,又会使教师生成继续努力读书的内在动力。这样,就进入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之中。而教师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学校的发展。
【马国新】做“专家型教师”是厉山三中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迈向专家型教师的路上,学校重点在引导教师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为此,学校提出了“打造学习型组织,营造书香校园”的工作思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没有教师,但不能没有书”。2004年秋,学校开始了给教师送书活动。《没有任何借口》是学校发给全体教师的第一本书,随后是《新课程怎样教》、《追求卓越的一生》、《心灵写诗》、《班主任工作谋略》、《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守望教育》、《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德育报合订本》、《蔡林森与洋思中学》、《杜郎口旋风》等。李镇西、魏书生、肖川、朱永新、李希贵、郑杰、刘彭芝、窦桂梅等一批当代基础教育名家的力作,也在教师中不断传阅。2005年学校开办了“希望读书社”。书社新书近两万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阅读场所,基本满足了全校师生的阅读需要。同时,学校每年订阅大量的报刊杂志,如《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教育文摘周报》、《基础教育参考》、《江苏教育》、《初中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报》等,并长期给每位班主任订《德育报》用于指导班级工作。学校还坚持办好每月一期《教科之窗》、每周一期的《教学通讯》和《德育视点》等刊物,给教师搭建了一个反思和写作的平台。
【陶继新】怎样才能形成学习型组织?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首先,校长应当是一个痴情读书者,而且还要懂得读什么书好。不然,虽然痴情却因读书品位之低而将教师也导引到低品位的阅读中。其次,教师要将读书与备课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看待,而且要制定读书的行动纲领,通过读书使自己的生命不断飞跃。再就是学生,考高分者与高素养者构不成充分条件关系,多读书才能为一生生命成长奠基。如果家长与孩子共读,学校与家庭形成读书共同体,就会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处处是读书之人,时时有读书之声,人人有读书之乐,学习型组织也就建立起来了。
聆听窗外的声音
【马国新】除了阅读之外,我们认为“聆听窗外的声音”也是一种较好的的师资培训形式。我校部分教师亲临过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郑杰、李希贵、窦桂梅、韩军、郑金洲、张万祥等名家的报告会,我们参加过“全国品牌学校”研讨会、“全国第六届新教育”年会、“全国中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经验交流”研讨会,还参加过许多大型的“学校管理”“学校德育”“班主任工作艺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报告会和研讨会;请过关注教育的作家周薇给师生作“人生观”方面的报告,请过多位专
【陶继新】“聆听窗外的声音”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相当于读另一种高品位之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读书相得益彰,共同支撑着教师的生命成长。您请来为教师作报告的都是当今中国教育上比较著名的专家,他们的报告,往往可以给教师心灵以震撼,会使他们心向往之又学有榜样。参加有一定品位的全国性的研讨会,不但可以让教师从中聆听专家的演讲和教师的讲课,还是“以文会友”的一种良好的机会。老师们在这样的场合,可以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即使到外地看看人文景观和自然,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学习,它可能让教师从“诗外”学习中感受到别样的幸福,收获另样的文化。你们外出考察的地方,都是当今中国教育教学上很特色的学校,他们的改革经验,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从他们那里,你们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而后又结合你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创出了深深烙印着厉山三中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
【马国新】2005年5月,《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张俊平所写的“洋思现象解读”一文。重点介绍了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思想、“从最后一名抓起”教育实践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厉山三中从此开始琢磨和研究洋思中学。
2006年3月,《中国教育报》刊登了陶继新、徐启建的《到哪里寻找我们理想的课堂》一文,重点介绍了杜郎口中学六年磨一剑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从此杜郎口中学进入了厉山三中的视线。
2006年10月,我们跟随教育局领导到洋思中学实地考察。
2007年学校安排副校长张波、教科室主任单敬平到杜郎口中学和山东安丘四中考察学习。
2008年11月,经区教育局领导同意,学校又安排管教学的副校长金严俊带队,由教务主任、班主任和主学科教师组成的考察学习小组十多人,又一次前往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潍坊五中考察学习。
2009年3月,我随教育局组织的教育考察团到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亲临了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课堂。
【陶继新】从你们一次又一次地外出学习中可以看出,你们是义无反顾地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了。我曾多次对杜郎口中学进行过报道,他们教育改革中所呈示出来的一往无前的精神,给当今教育一个巨大的思想撞击。作为这所学校的领军人物——崔其升校长,其人品的正派与对教育的一腔痴情,以及在困境中誓死突围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经验,给中国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一股特别新奇之风。而你们之所以三次去杜郎口中学学习,足见改革的决心之大。我想,你们的洋思与杜郎口之行,当是为前去学习的领导与教师一个革命性洗脑。这样的头脑风暴,对于你们立志改革的全校教师,无疑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研究回归本色
【马国新】目标有多高,路才能走多远。厉山三中如何才能路上名校之路?“名生、名师、名校长、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迈向名校的四点因素,厉山三中首先要解决学校的特色之路。在《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我们明确提出,三中的特色要体现在“校本研究、校园文化和有效的德育”三个方面。
【陶继新】打造学校特色,不能大而化之,也不应当见风使舵,而应当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应时而定。比较知名的学校,大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众多受教育者乃至更大范围的人们那里形成了一种心理认可。一所学校能否形成品牌,与有没有独具的特色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关注学校特色构建,就成了优秀校长的必行之事。不过,特色并不惠顾于思想文化的贫瘠者,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灵动而又深邃的思想,才是特色问世和学校品牌形成的不竭源泉。所以,特色不是浅层次的玩花样,而是深入学校发展研究之中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创造。
【马国新】学校特色的打造必须加强校本研究。“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是校本研究的内涵。发生在学校的所有问题都是校本研究的内容,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学校自身,而解决问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学教研是学校的工作重心。我们认为: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特色就是卓越。为此,厉山三中在教学教研方面的校本研究主要是从“教师培训、课堂模式的回归、特色校本课程”几个方面着手。
【陶继新】校本研究的根是扎在学校里的,根扎得越深,研究成果就越大。所以,要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自己研究。立足学校,就不至于对其他的经验采取完全“拿来主义”的态度;立足于自己研究,就不会听命于徒有虚名的课题研究“专家”的摆布。我去一些学校采访的时候,有时会发现有无数个大的课题牌子挂在那里。可是,拷问一个教师的研究能力,就会令你感到与那些课题之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研究应当回归本色,应当脚踏实地,应当有一个文化定心。
构建“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马国新】2009年10月6日,在学习与研究了洋思中学“堂堂清”、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之后,厉山三中经过一年来的教学实验,经过2009中考的考验,在新课程理论的框架下,原创了厉山三中“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陶继新】你们学习外面的经验,不是纯然地“拿来”,即使借鉴,也是敢于批判与舍弃,大胆地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从而形成了属于你们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到你们的课堂上听课时候,我感到孩子们已经进入到了一种亢奋状态,灵感不断闪现,学习效率之高,令人赞叹不已。同时,教师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看客,而是始终发挥着“导演”的作用。整个课堂教学,既井然有序,又激情喷涌,形成了高效情感与高效成果的自然和谐。
【马国新】纵观国内基础教育学校,深究“新课程”的理念,回应我校曾有的“立体教学”课堂,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基于下列理由我们将厉山三中的课堂模式称之为“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何为立体?从“几何”的角度讲,两点成线、三点可成面、四点方能成体。而在每一个教室里,都会存在“学生个体、小组、班级、教师”四元素,故可构成一个立体式的学习共同体;
二是新课程提出课堂中的学生应当“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同时我们认为这三种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我们可以说在每一节课堂上,师生活动应当存在“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可构成一个立体式的学习方式;
三是每一节课堂需要、也可分为“呈现目标、探究合作、展示点评、巩固提高”四环节,这四个环节可构成一个立体式的教学环节。
既然在每一个教室里、在每一节课堂上,存在“立体式的学习共同体、立体式的学习方式、立体式的教学环节”,加上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立体合作”应当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陶继新】您对“立体合作”的解说很有见地,这是借鉴了其他学校改革经验之后,又结合本校实际,融进您的思考的一个结晶。我觉得,“立体合作”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更有思维碰撞,更有思想融合,它的高层境界,是心灵的相通,是情感的高亢,以及由此生成的一个超越常规的高效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生命个体全身心投入地探索未知与获取精神能量的一种幸福之旅。
【马国新】厉山三中的“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教研专家的高度关注。2009年2月20日,曾都区2009教学工作会议在厉山三中召开,这次会议肯定了厉山三中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不断创新的行动和成绩,使许多学校迈开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步伐,推动了全区教育的发展。
【陶继新】你们的“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推广的价值。由于这一探索是全方位的,任何人到你们学校的任何一个课堂,都可以触摸到这一“立体”的感觉。相信你们会对这一“立体合作”课堂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之走向更大的层面,让更多的师生从中受益。
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指数
【马国新】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名学生的学科成绩最低要达到及格。除了运用“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厉山三中一直坚持的“按时是一种迟到”、“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工作纪律是敬业的基础”、“教育的原则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方法是激励”、“有思路才有出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落实重于一切”等也是我们实现“厉山三中无差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陶继新】“按时是一种迟到”已经成为你们学校师生心灵认同的一种规则。教学不同于其他工作,教师按时赶到课堂,就会因为太过匆忙而少了淡定的心怀,疏离了与学生课前心理相通的默契。“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的潜台词是,如果师生关系和谐,就会生成“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学习状态,自然也就提升了教学质量。
【马国新】“厉山三中无差生”目标的内涵至少要体现在学生的学科成绩、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每个学生要达到学科及格、品德合格、身心健康。
教育是一种沟通和对话。“因材施教,引导启发”是大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模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回归到它原本的状态。
厉山三中就是要通过“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打造,让我们的课堂回归到原本状态,通过课堂模式的变革将课堂还给学生,以求实现“厉山三中无差生”的目标,诠释“让每个孩子成功”的办学思想。
【陶继新】孔子教学中,不但因材施教,而且有着极强的平等意识。他是中国第一个将学在官府移在私学的人,从而使上学从只有贵族子弟而一变而为“自行束修以上”皆可接受教育的“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所以,回归教育的本质,就要好好研究孔子的教育教学。而且,孔子特别关注人格的培养,所以,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有这样一章,鲁哀公问孔子,其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认为,只有颜回才好学,甚至说他不幸早死后,再也没有听说好学的了。但称道颜回“好学”的理由只有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就是不把自己的怒气无故地迁移到别人的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颜回品德高尚,深得孔子欣赏,就是因为颜回在修身方面已经成了众多弟子的典范。
你们不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且特别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如果孔子在世,也会予以赞叹的。让厉山三中无“差生”,首先就要让他们在品德上不能成为差生。所以,当人们关注你们学生学习成绩之好的时候,更应当从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上探寻学生成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马国新】“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对社会低俗风气的抵御与排斥,并有效地扶植健康的精神,“厉山三中无差生”还要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上。要想让学生有好的品德,为师者首先要有好的师德。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师德建设,认为它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师德建设需要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树立师德标兵。学校通过“优秀教师”的评选、“学生喜爱的教师”的问卷、“和谐家庭”的推荐等活动树立师德榜样;常年坚持的“我与学生交朋友”活动,“关注留守孩关爱贫困生”活动,也有效地改善了师德面貌。
【陶继新】关注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是培养人的人,理应具备高尚的人格。唯其如此,才能产生正向的教育效果。其中“学生喜爱的教师”的问卷,当是提升教师道德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评价教师品德的高下,最有发言权的当是学生。他们喜欢的教师,毋庸置疑可以作为学校的师德标兵。树立这样的榜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引领的作用。
置于死地而后生
【马国新】厉山三中1995年建校,是一所由当地政府集资兴建的农村学校。当时学校下放给乡镇管,地方财政困难,学校的普九债务很大,教师工资不能全额兑现,学校给教师发工资有时要打“白条”,教师福利就不用提了。2002年春,因教师工资难以兑现学校出现过老师罢课事件,教师情绪低落,教学质量下滑,上级领导都很担心厉山三中的前途。前任校长卸任后,一个学期厉山三中没有校长,由厉山教管站一位领导临时代管。2003年春天,学校已近不能正常运转,领导安排我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陶继新】您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这说明教育局领导对您的特殊信任,也说明您具备非同一般的能力,特别拥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不过,正是因为这所学校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更加需要您这样的人来承担大任。如何让这所学校起死回生?您又是在这些年里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恐怕只有您才能体味到其中的甘苦。孔子说:“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没有您对一个又一个难题的破解,就没有您今天的自信与奋争状态,也不会有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国新】春天是充满希望的,我在春天上任,但我依然有些茫然。一个小小的农村学校,340多万的债务,教师手中还有60多万的白条,教师也没有办公的地方,校园内没有一条水泥路,雨后的校园四处泥泞,学生睡觉床铺不足,少数学生只好睡在水泥地板上,干部队伍建设、教师的思想和信心的武装都很棘手。困惑中,六月的中考来临,2003中考,厉山三中再度失利,在我的记忆中,我一个暑期闭门不出,我用整个暑期在寻找学校的出路。
【陶继新】可以想见您当时的艰难处境,而且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出路在何处?没有人给您指出,只有自己去探索。这需要智慧,也需要毅力与坚韧。这是对您的考验,也是形成您特殊生命经历的一个机遇。遭遇困境可以让一个人一蹶不振,也可以让一个人奋力拼搏;可以让一个人一事无成,也可以让一个人收获巨大的成功。我想,您当属于后者。
【马国新】一个暑期的思考让我明白:不发展学校会更困难。2003年8月15日,虽然离开学仅半个月,但我和教师们信心百倍地开始着手学校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近半个月内,学校新建了学生饭棚,改变了厉山三中多年来学生露天就餐现象;改造了数间房屋增加学生寝室,增加了近百张床铺,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床可睡,学生和家长的脸上有了笑容;学校新修了三条近500米的水泥道,封了校内所有建筑物的垃圾道,在校园内植树500多棵,从此学校有了桂花路、玉兰路、香樟路、清华大道、炎帝植物园等,并绿化了教学楼,用拖把换掉了教室里的扫帚,大大改善了校园环境。后勤管理在随州率先安装售饭系统,规范了后勤管理,海选了四名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调动起来了,厉山三中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陶继新】邓小平说得好:“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别是对于你们这样一所深陷困境的学校,就更加需要发展;不然,无异于坐以待毙。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你们就做出了这么多的事情,足见您与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你们有了走向成功的信心。这点,比外在的劳动更有价值。而老师们自信的源泉,则来自于您的自信;您的自信,则来自于您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以及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而后勤管理、海选干部、实行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等方面的改革,则大大地激活了全体教师待势而发的内在动力,齐心合力地朝着共同的奋斗的目标走去。
【马国新】秋去春又来,厉山三中所有的人,都在等待2004年6月中考的来临,一年来的拼搏和力量的积蓄,我们坚信,对于厉山三中来说,6月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要用成绩来证明,厉山三中是一所了不起的学校,这里有一群优秀的人们。
2004年中考,厉山三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甚至可以说创造了奇迹。人们恢复了对厉山三中的信心,学校被教育局评为教学先进单位,被厉山镇人民政府授予2004年度红旗单位称号。这是厉山三中多年来未曾有过的荣誉。
【陶继新】取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与获得这么多的荣誉,这是你们一路拼搏的必然结果。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您向人们证明一个事实——您与厉山三中的师生,不但完全走出了低迷的困境,而且有了走向更大成功的信心,从而赢得了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信心可以鼓舞士气,可以创造“神话”;而人们的高度认可,则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与信赖度。这些,无疑为学校发展积蓄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马国新校长简介
马国新,男,华中师大教育专业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厉山三中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北校长协会核心成员,湖北教育理事会首届理事,全国“新教育实验”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构建了“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报》、《德育报》、《新课程研究》、《校长参考》等报刊上发表过数十篇教育文章,应邀作过“打造我们的学校”、“让每个孩子成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学校的标识文化”、“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等专题报告和讲座,编著有《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一书。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3日,第3版。)